风来无地,云横有岸,中边一碧浮沉。
方丈去遥,连翘舞倦,波涛终古难平,车马半空行。
问枯查羽客,几度曾经?
暮色苍苍,拟将心曲托孤琴。
沧州何处伤情,怕重闻水浅,还见尘生。
青海孤军,乌湖异域,唐家遗迹堪惊。
西北是神京,幸中原无事,人道休兵。
忽近烟台乱鸦,斜日大旗横。
风来无地,云横有岸,中边一碧浮沉。
方丈去遥,连翘舞倦,波涛终古难平,车马半空行。
问枯查羽客,几度曾经?
暮色苍苍,拟将心曲托孤琴。
沧州何处伤情,怕重闻水浅,还见尘生。
青海孤军,乌湖异域,唐家遗迹堪惊。
西北是神京,幸中原无事,人道休兵。
忽近烟台乱鸦,斜日大旗横。
此诗《望海潮·海上》由清代诗人周祖同所作,描绘了海上壮阔的景象与深邃的情感。
首句“风来无地,云横有岸”,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海面的广阔与云层的厚重,风起时仿佛无处可寻落脚之地,而云层却在远处形成一道界限。接着“中边一碧浮沉”则进一步强调了海面的平静与动态并存之美。
“方丈去遥,连翘舞倦,波涛终古难平”,诗人通过对比方丈(极小的距离)与连翘(一种植物)的舞蹈,以及波涛的永恒不息,展现了大海的辽阔与力量。同时,“车马半空行”这一细节,巧妙地将陆地上的繁忙与海上的静谧进行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问枯查羽客,几度曾经?”诗人借问于海中的仙人,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思考。接下来的“暮色苍苍,拟将心曲托孤琴”,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刻,诗人欲以琴声寄托内心情感的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忧愁与深邃的思考。
“沧州何处伤情,怕重闻水浅,还见尘生。”沧州,古代指海边或江边的地区,此处可能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理想之地。诗人担忧再次听到水浅的哀叹,看到尘埃的堆积,表达了对环境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青海孤军,乌湖异域,唐家遗迹堪惊。”青海、乌湖分别指青海湖和乌苏里江,唐家遗迹可能指的是唐代留下的历史痕迹。这些词语串联起来,不仅展现了地理的辽阔,也暗示了历史的深远与文化的积淀。
最后,“西北是神京,幸中原无事,人道休兵。”诗人提到西北的京城,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中原安宁的庆幸。同时,“忽近烟台乱鸦,斜日大旗横。”这一句以烟台的乌鸦和斜阳下的旗帜作为收尾,营造出一种既现实又略带悲凉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在壮丽与深沉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望海潮·海上》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佳作。
潜涧家风不芜没,禅讲诜诜尽瓜葛。
如今更有奇儿孙,云水飘然继衣钵。
径山禅伯僧中龙,向来名节真无双。
我昔题诗已推许,两度相逢不曾语。
子今此行真得师,扫除妄想叩深机。
我待衣冠挂林下,迟子归来话潇洒。
窗几生新凉,灯火照初暗。
省己有昨非,探怀无宿憾。
古书恣掀翻,古意薄窥瞰。
心将游寂寞,语复攻苦淡。
实歉名忌浮,才疏得惩滥。
守志惧不坚,入道恐成暂。
性抑戒戕贼,心猿思系缆。
有友频琢磨,无官自校勘。
澹然学杨雄,不恨储无甔。
西湖十里真佳哉,百花未放梅先开。
吾侪好事颇成癖,探春不惮冲风埃。
李生不出苦病恼,书阅肘后占河魁。
胆瓶相对数点雪,锦肠写出飘然才。
人如西湖有涵养,句与和靖争奇瑰。
重寻胜游有新约,湖山准拟诗仙来。
寒炉蹲鸱不必煨,为花痛饮拚千杯。
愿君及早理杖屦,莫令立马头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