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夔州的女子悲惨的人生境遇。她年过四十仍未婚嫁,遭逢乱世更添无奈。诗中通过“土风坐男使女立”一句,可见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和性别角色分化,女子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十犹八九负薪归”表明她年老体弱,却仍需背负柴火卖钱以维持生计。诗人通过对她的外貌和衣着的描述,展现了她晚年的贫困与孤独。
最后两句“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则是对比之词,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女子命运的同情和不平。整首诗通过对一个普通女性悲惨一生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艰难处境。
杜甫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于底层人民生活困顿的深切关注。同时,这也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揭示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