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刘太博挽词三首·其二》
《刘太博挽词三首·其二》全文
元 / 何中   形式: 五言律诗

妙悟通群圣,微言刺六经。

千年遗此老,四海□先生。

文字空传迹,知闻谩敬名。

岂无房杜者,犹足致隆平。

(0)
鉴赏

这首挽词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刻敬意与缅怀之情。诗人以“妙悟通群圣,微言刺六经”开篇,赞美逝者在学问上的卓越成就,不仅理解了众多圣贤的思想精髓,还能通过精辟的言论揭示经典中的深意。这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无疑是对逝者智慧的高度评价。

接着,“千年遗此老,四海□先生”两句,表达了逝者虽已离世,但其影响和贡献如同长存于世间,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其精神和智慧跨越时空,影响着四海之内的每一个人。这里的“□”字可能代表了“尊称”,强调了逝者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文字空传迹,知闻谩敬名”则进一步阐述了逝者的影响并非仅停留在文字记载上,而是通过其思想和行为,深深烙印在后人心中,使得人们对他的名字充满了敬仰之情。这不仅仅是对逝者名声的尊重,更是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与膜拜。

最后,“岂无房杜者,犹足致隆平”以反问的形式,将逝者与古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相提并论,暗示逝者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与贡献,能够像房杜一样,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平。这不仅是对逝者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其理想与追求的肯定,希望逝者的精神能继续引领后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对逝者在学问、道德、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赞誉,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同时也寄托了对逝者精神遗产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望。

作者介绍

何中
朝代:元

(1265—1332)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猜你喜欢

邳肜

兵连二郡可成功,何事思归怯战攻。

决策南征河北定,兴邦只在一言中。

(0)

奉和御制看毛诗诗三章二章十二句一章八句·其二

生民尊祖,时迈告成。江汉拨乱,凫鹥持盈。

四诗之道,始于和平。五际之变,通于晦明。

宣宥密之基命,扬遹骏之休声。

或箴规于阙政,或叹咏于芳馨。

(0)

江南四忠节国之纪也歌以哀之·其一

咄咄薰风梦已灵,手提孤注竟逃盟。

南冠入海五百客,北旆归燕七十城。

自信丹心终徇国,只惭白面不知兵。

二爻无遁公知否,底事吴门变姓名。

(0)

用韵送任以道入四川总领幕府二首·其二

软红尘里不争新,蠹简香中却竞辰。

邺架孔堂深贮腹,鲍篇陈檄妙看亲。

刍粮轧轧虚旁午,岁月悠悠老秩寅。

曷日阴山行汉马,大挥椽笔布王春。

(0)

小重山

漠漠晴霓和雨收。长波千万里,拍天流。

云帆烟棹去悠悠。西风里,归兴满沧州。

谩道醉忘忧。荡高怀远恨,更悲秋。

一眉山色为谁愁。黄昏也,独自倚危楼。

(0)

新堤

淡烟衰草雨丝丝,小醉微吟倒接篱。

吟到水西云影北,莞然一笑已无诗。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吕思诚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