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卷地声如雷,西南想见巫山摧。
江南图籍二百年,一炬尽作江陵灰。
不知此图何所得,眼中十二犹崔嵬。
猿声髣髴馀山哀,行云欲行行复回。
神宫缥缈望不极,乘风御气无九垓。
区区云梦蹄涔尔,岂知更有阳云台。
朔风卷地声如雷,西南想见巫山摧。
江南图籍二百年,一炬尽作江陵灰。
不知此图何所得,眼中十二犹崔嵬。
猿声髣髴馀山哀,行云欲行行复回。
神宫缥缈望不极,乘风御气无九垓。
区区云梦蹄涔尔,岂知更有阳云台。
这首诗《巫山图》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一幅描绘巫山美景的画卷的深刻感受。
首句“朔风卷地声如雷”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开篇,描绘了凛冽的北风席卷大地,如同雷鸣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壮阔而肃穆的氛围。接着,“西南想见巫山摧”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西南,仿佛能见到巫山在风中摇动的景象,暗示了画面中巫山的雄伟与壮观。
“江南图籍二百年,一炬尽作江陵灰”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献和文化的深深感慨。这里提到的“一炬”,可能象征着战争、火灾或时间的流逝,使得那些记录着历史与知识的图籍化为灰烬,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脆弱性和历史的变迁。
接下来,“不知此图何所得,眼中十二犹崔嵬”则转向对这幅“巫山图”的直接描述。诗人似乎在赞叹画中十二座山峰的巍峨,即使是在想象中,这些山峰依然高耸入云,令人叹为观止。
“猿声髣髴馀山哀,行云欲行行复回”描绘了山间猿猴的哀鸣,以及飘荡在山间的云雾,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山林的幽静与神秘。这一段通过声音和自然现象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山林之中。
“神宫缥缈望不极,乘风御气无九垓”则将视角提升至更高层次,想象中的巫山不仅是一个现实中的地理存在,更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和超凡境界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巫山神韵的无限向往,以及对自由与超越常规的渴望。
最后,“区区云梦蹄涔尔,岂知更有阳云台”以对比的手法收尾,将云梦泽(一个广阔的湖泊)比作微不足道的小水洼,强调了巫山图中所展现的壮丽景色远非寻常所能比拟,甚至超越了云梦这样的自然奇观,暗示了巫山图中蕴含的非凡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幅虚构的“巫山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深思以及对超越现实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和艺术创作的独特感悟。
美景消磨,佳期担阁,满天笼碧。西风恨抑。
又引谁家横笛。
送鞦韆、窥玉过墙,粉痕黛色应旧识。
想重花似水,盈盈留照,个人芳臆。
团圞自掩,待立尽黄昏,画阑频拍。
天花丈室,换影移时如客。
恨今宵、素娥倦颦,镜霜瘦损清泪滴。
步苍苔、可惜梅梢,破萼无消息。
潮平春水渡,雨余溅绿,断岸掩寒沙。
凤箫何处起,细听歌零舞歇是谁家。
重寻旧陌,尚省识、当日秾华。
人倦依、玉阑无语,谩自理宫鸦。相嗟。
千般离绪,万种悽怀,哽娇喉不下,还怕疑、新愁沾酒,轻梦笼纱。
多情照遍秦淮月,纵冷落、江上秋葭。
无限恨,年年瘦削菱花。
此杜依然老。只一事、差强乃祖,时非天宝。
家在岳阳楼下住,容易吟魂飘到。
看尽那、洞庭秋好。
绿雨啼鸪斑竹岸,是古来、未竟伤心稿。
二十五,楚骚调。宣南记共风吹帽。
怎独自、鬓丝禅榻,焚香却扫。
中有水流云在意,懒向词场厮闹。
算已是、名心淡了。
昨夜游仙帆影挂,为寻君、转过黄陵庙。
霜与月,满湖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