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道流行脚去,护身符子不须担。
国师实为耽源切,不是临岐作对谈。
真正道流行脚去,护身符子不须担。
国师实为耽源切,不是临岐作对谈。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修行者的内心体验和对佛法的理解。"真正道流行脚去",意指真正的佛法无需执着于形式,而是自然流布,随缘而行。"护身符子不须担",暗示修行者不必过分依赖外在的教条或象征物,内心的解脱才是关键。
"国师实为耽源切",这里的"国师"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大德,"耽源切"则强调他们深入理解和实践佛法的根源,即对真理的深切沉迷和追求。"不是临岐作对谈",进一步说明真正的佛法不是在辩论或理论讨论中显现,而是通过实际修行和体验来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强调了禅修的实践性和内在体验,以及对佛法本质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宋代禅宗的修行风格。
听说小巾车,形模似竹舆。
双轮毡裹去,三壁帽开舒。
僮矮行携砚,鬟娇坐奉书。岢峨回径处,轣?度桥初。
鹤引青莎软,莺看翠柳疏。
袖炉香正喷,背榼酒多储。
过爱凉轩敞,停因燕馆虚。
直须教画看,全似出尘居。
缓驾终调鹿,忙牵莫命驴。
只缘心荡荡,自到境如如。
剩有真堪写,时无愤可摅。
尚惭销粟帛,何事免缲锄。
命驷邀朋客,笼鹅谢里闾。
屏星前日梦,不枉赋归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