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琐,三五黄金颗。
为爱花香,自起移灯坐:影珊珊,舞仙坛,蜡瓣檀心,小样道家冠。
琐琐,三五黄金颗。
为爱花香,自起移灯坐:影珊珊,舞仙坛,蜡瓣檀心,小样道家冠。
这首《玉连环影·灯下看蜡梅》由清代女诗人顾太清所作,描绘了在灯火下观赏蜡梅的情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
首先,“琐琐,三五黄金颗”,以“琐琐”形容蜡梅小巧玲珑,如同散落的金粒,形象地展现了蜡梅的形态之美。“三五黄金颗”则暗示了蜡梅数量不多,但每一朵都珍贵如金,强调了其独特与稀有。
接着,“为爱花香,自起移灯坐”,表达了诗人对蜡梅之香的喜爱,以至于起身移动灯火,以便更近距离地欣赏与感受那淡淡的香气。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亲近。
“影珊珊,舞仙坛”,描绘了蜡梅在灯光下的倒影,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是仙界的舞蹈,充满了神秘与优雅。这里的“珊珊”形容影子轻盈飘逸,与蜡梅的静美相映成趣。
“蜡瓣檀心,小样道家冠”,进一步描述了蜡梅的细节特征。蜡梅的花瓣如同蜡质般光滑,中心则是深红如檀的颜色,整体造型小巧精致,仿佛是道家的帽子,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蜡梅的形态、香气、光影以及内在精神完美融合,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情趣。顾太清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赋予了蜡梅以生命与灵魂,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咏物诗中的佳作。
鸲眼凹深,记淡墨题诗,花气熏昼。
几日霜毫,吟案冷铺毡绣。
呵手坐费摩挲,祝片石、暖云生酒。
甚泪蟾、铸就相思,空盼泮冰时候。
十年磨铁波纹皱。照方池、寸心灰勾。
冬烘苦被儿童笑,短箧随人后。
谁拭半面冻尘,曾貌写漳台春瘦。
且莫教焚却,乘醉也,一濡首。
好春蚕事早。竹外篱边,豆花香了。
自挈筠笼,摘得绿珠远小。
城里新开菜市,应不比、家园风调。樱笋较。
甘芳略胜,点盐刚好。
曾闻峡口逢仙,说姊妹相携,世尘难到。
近日相煎,怕被豆根诗恼。寄与尝新一笑。
想念我、晨妆眉扫。风露晓。园中芥荃将老。
颦月笼寒,奈相见、旧日东阑愁凭。
溪上空掩,微云蘋波澹无影。
酸一点、离心似酒,被前浦、雁声吹醒。
断甃通潮,遥岚阁雨,幽恨销凝。
问何处、怨鹤啼烟,但凉翠濛濛湿萝磴。
依约远山眉样,待霜娥开镜。
风笛冷、春欺倦柳,剩断桥、几缕摇暝。
早又深烛单衫,悄归渔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