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猬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猬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蒌蒿宜作河豚羹》。诗人以河豚和蒌蒿为题材,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鲜明态度。
首句“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形象地描绘了河豚的毒性,暗示世事险恶,小人可能带来致命的危害。接下来,“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则以蒌蒿的清白与真诚来反衬出人心的复杂,表达出在险恶环境中寻找良善的愿望。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借古人事例,比喻人在低微时可能被误解或混杂于人群,暗示了作者自身的经历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则揭示了地位变化后,昔日的朋友可能变得亲近,但也有翻脸无情的可能。
“暴乾及为脯,拳曲猬毛缩”进一步刻画了世态炎凉,昔日关系如同干肉般僵硬,人心如猬毛般蜷缩。“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最后两句,诗人将希望寄托于友人,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如同去除眼中的障碍物,使自己得以解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生动,展现了辛弃疾对于世态炎凉的敏锐洞察和对友情的深深期待。
卷中谁貌蓝关雪,瘦马凌兢寒切骨。
阿湘远来候马前,低首擎拳赤脚热。
拥鞍相向殊惨情,神气宛宛人欲生。
瘴江嘱语亦切至,掩吻哀哦如有声。
笔痕入素淡而媚,顾陆之间见能事。
前人遗迹不易题,安得起公为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