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疑自普陀来,又赠杨枝海上回。
缁衲折芦初地去,白衣成果普门开。
数千里路看飞锡,五十三参送善财。
他日怀师劳远梦,栖霞兰若雨花台。
寻声疑自普陀来,又赠杨枝海上回。
缁衲折芦初地去,白衣成果普门开。
数千里路看飞锡,五十三参送善财。
他日怀师劳远梦,栖霞兰若雨花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归返长干寺的场景,充满了对佛法的崇敬与对师长的怀念之情。首句“寻声疑自普陀来”,以听觉入笔,仿佛能听到从普陀山传来的声音,引出禅师归来的线索。接着,“又赠杨枝海上回”一句,通过杨枝这一佛教象征物,暗示禅师在海上旅行,最终返回。中间部分“缁衲折芦初地去,白衣成果普门开”,运用对比手法,以僧侣的黑色袈裟与白衣,以及折芦与普门的意象,展现了禅师修行的艰苦与最终成就的喜悦。
“数千里路看飞锡,五十三参送善财”两句,进一步描述了禅师的旅程之长和修行之艰,同时也借由“五十三参”这一佛教术语,暗指禅师历经多次修行,最终达到觉悟。最后,“他日怀师劳远梦,栖霞兰若雨花台”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禅师所住寺院的向往,将情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禅师归途中的景象与内心世界,既有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对师长的深情厚谊,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中对修行、悟道及师徒情谊的深刻探讨。
灵芝华,华洞房。凤凰仪,仪九章。生逢盛世圣祚长。
陛下承基人悦康。鼓玄瑟,吹凤簧。
八音翕合而锵锵。坐者忘疲,听者哀以伤。
且为乐,寿万年,何用怵惕怀虞殃。
主献前致辞,宾酬跪奉觞。
命如晨风叶,倏忽聚散允无常。
及时秉烛游,日月不我将。鸡号旦旦,鹤鸣瀼瀼。
诸君慎勿离席而东西,具我粗饭进糁羹。
日团圞,升扶桑,次衡阳。倒君衣,服君裳。
考钟击鼓会明堂。日之方中朝既昌。
蛮夷率舞,鸟兽攸行。陛下黄耇,福履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