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瞻尼父,庭前即杏坛。
春风吹绿树,真作泗滨看。
画里瞻尼父,庭前即杏坛。
春风吹绿树,真作泗滨看。
此诗描绘了一幅庄严肃穆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诗人邵宝以“容春轩六咏(其一)瞻尼坛”为题,将目光聚焦于一处名为“瞻尼坛”的地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画里瞻尼父,庭前即杏坛。”开篇两句,诗人巧妙地将现实与历史相融合。尼父,即孔子,这里指代儒家文化的象征。诗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之中,瞻仰着孔子的圣像,而庭院前的杏坛,则是孔子讲学之地,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这两句不仅营造出一种崇敬与缅怀的氛围,也暗示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春风吹绿树,真作泗滨看。”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轻拂,绿树成荫,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孔子及其思想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生机勃勃的隐喻。诗人将这一场景比作“泗滨”,泗滨在古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用以强调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如同泗水之滨的文明,滋养着整个社会,影响深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与赞美。同时,诗中蕴含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精神。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
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
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
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
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
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
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