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
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
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
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
了知烦恼无生相,即是如来坐道场。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中的诸多概念,如爱欲、贪淫、佛性、知见等,以及它们与修行者自身的关系。诗人通过“行路难”的比喻,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强调了对烦恼本质的深刻洞察对于达到佛性的必要性。
首先,诗的开头部分提到“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以一种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佛教中对欲望的深刻理解,并指出即使在佛陀的教导下,欲望依然存在,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内在挑战。
接着,“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从追求个人的觉悟到承担起引导他人觉悟的角色的过程,体现了从自我提升到普度众生的精神转变。
“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指出看似负面的情绪(如痴、贪、嗔)实际上也是通向觉悟的途径,需要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
“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强调了慈悲并非简单的同情,而是深入理解众生苦难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慈悲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深刻洞察之上的。
“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揭示了嗔恨和无知的微妙之处,它们是修行路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便是智慧高超的人也难以完全理解。
“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表达了对过去学习知识和见解的反思,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对自我认知的觉醒。
“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则触及了生死轮回的概念,指出四趣(天、人、阿修罗、地狱)和三涂(饿鬼、畜生、地狱)并非实体存在,而是由内心的执着和迷惑所创造的幻象,三障(贪、嗔、痴)与解脱(三脱)是相互依存的。
最后,“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总结了修行之路的艰难,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忘记初心,保持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以深沉的思考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认知、慈悲、智慧、解脱等核心概念的深刻洞见,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
披文既荟蕞,寻义亦泮涣。
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
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
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
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
《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
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
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
绵延比葛藟,根远益缠绊。
遂令矜名士,摹放如习幻。
雕刳出葩卉,缀缉呈组纂。
悦目效女美,饫口匪刍豢。
推以合身心,宜若霄壤判。
吾欲尽其文,掇取归炉炭。
观心胜观书,矹矹坐夜旦。
濯秽来清澄,磨昏出璀璨。
绵绵春云舒,炯炯秋月烂。
咏歌成文章,昭倬比云汉。
往者予弗及,来者予何惮。
作诗示朋曹,无乃骇童丱。
《读子书作》【明·周子谅】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披文既荟蕞,寻义亦泮涣。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绵延比葛藟,根远益缠绊。遂令矜名士,摹放如习幻。雕刳出葩卉,缀缉呈组纂。悦目效女美,饫口匪刍豢。推以合身心,宜若霄壤判。吾欲尽其文,掇取归炉炭。观心胜观书,矹矹坐夜旦。濯秽来清澄,磨昏出璀璨。绵绵春云舒,炯炯秋月烂。咏歌成文章,昭倬比云汉。往者予弗及,来者予何惮。作诗示朋曹,无乃骇童丱。
https://shici.929r.com/shici/tALRgp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