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斋昨夜梦朝天,丹陛徐趋进讲编。
何处钟声忽惊醒,错疑犹在御炉前。
幽斋昨夜梦朝天,丹陛徐趋进讲编。
何处钟声忽惊醒,错疑犹在御炉前。
此诗《纪梦》由明代诗人孙承恩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奇妙体验。
首句“幽斋昨夜梦朝天”,以“幽斋”点明诗人所在之地的静谧与雅致,夜晚之梦则暗示了梦境的神秘与超脱。一个“朝天”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至高境界的向往,也暗含了其内心深处对于理想追求的执着。
次句“丹陛徐趋进讲编”,进一步描绘了梦境中的场景。诗人缓缓步入装饰着丹红台阶的大殿,准备参与某种重要的讲学活动。这里,“徐趋”二字体现了动作的从容不迫,而“进讲编”则暗示了知识的传递与智慧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尊重与热爱。
然而,梦境的美妙却被一声钟声打破,诗人从幻想中猛然惊醒。“何处钟声忽惊醒”,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环境的突变,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情境之中。钟声的响起,仿佛是现实世界对梦境的无情打断,让诗人意识到自己并非身处那座庄严的大殿,而是回到了日常生活的平凡之处。
最后一句“错疑犹在御炉前”,则表达了诗人对梦境的留恋与不舍。他错误地以为自己仍旧站在御炉之前,沉浸在那场充满仪式感与神圣氛围的梦境之中。这种错觉,既是对梦境美好体验的怀念,也是对理想状态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成功地捕捉了梦境与现实之间微妙的界限,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嫩晴天气,坐水明楼畔。三叠泉声诉幽怨。
霎然间、山半冷翠飞来,君莫去,且棹银船消遣。
玉鳞微动处,红绶双衔,隐隐歌丝逗帘幔。
半阕小秦王,入破方才,珠千颗、撒来成串。
又谁话当年杜秋娘,觉雁柱添愁,声声都换。
已凉天,无边清气入庭轩。
碧陨疏桐,翠余纤草,润晴烟。萧然。掩荆关。
野华红绿短篱闲。
秋兰数朵香韵,教人浑似在空山。
山意幽迥,斜阳千树,石泉潺湲。
又风高落木,商意凄紧,天籁争喧。凉思渐促凋年。
残暑尽洗,新爽爱凭栏。
银塘外,白莲犹剩,净植娟娟。
更缠绵、垂杨浥露犹堪。瘦影尚舞櫩前。
桂华又吐,露冷山馨,往事还许重延。
无那寒蛩急,中宵还促织,顿减清欢。
为警无衣卒岁,弄机梭,砧杵韵相连。
却欣多稼如云,万家早获,此乐真何限,祓愁怀,莫教萦绊。
盼庭树,苍翠怡颜。更数丛,黄菊禁寒。
绽金英,浑不怕霜残。
正重阳近,开尊酹月,未忍酣眠。
《戚氏》【清·端木埰】已凉天,无边清气入庭轩。碧陨疏桐,翠余纤草,润晴烟。萧然。掩荆关。野华红绿短篱闲。秋兰数朵香韵,教人浑似在空山。山意幽迥,斜阳千树,石泉潺湲。又风高落木,商意凄紧,天籁争喧。凉思渐促凋年。残暑尽洗,新爽爱凭栏。银塘外,白莲犹剩,净植娟娟。更缠绵、垂杨浥露犹堪。瘦影尚舞櫩前。桂华又吐,露冷山馨,往事还许重延。无那寒蛩急,中宵还促织,顿减清欢。为警无衣卒岁,弄机梭,砧杵韵相连。却欣多稼如云,万家早获,此乐真何限,祓愁怀,莫教萦绊。盼庭树,苍翠怡颜。更数丛,黄菊禁寒。绽金英,浑不怕霜残。正重阳近,开尊酹月,未忍酣眠。
https://shici.929r.com/shici/fSQecpQW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