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屋近梅花住,载酒呼童出每迟。
误向花间问春色,不知春在未开时。
幽人屋近梅花住,载酒呼童出每迟。
误向花间问春色,不知春在未开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首句“幽人屋近梅花住”,以“幽人”点明人物的隐逸之姿,居住之地靠近梅花,暗示着环境的清幽与高雅。梅花作为冬末春初的象征,预示着生机与希望即将来临。
次句“载酒呼童出每迟”,描述了主人带着美酒,召唤孩童一同外出的情景。这里的“每迟”不仅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也暗含了对生活节奏的从容不迫,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
第三句“误向花间问春色”,通过一个小小的失误,巧妙地引出了对春天的探索与发现。诗人似乎在花丛中寻找春的踪迹,却意外地意识到,春天并非仅仅体现在盛开的花朵上,更在于未绽放的花蕾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最后一句“不知春在未开时”,点明了诗人的深刻感悟。春天不仅仅体现在万物复苏的景象中,更在于那些还未显现的生命力,是潜藏于事物内部的力量与可能性。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深沉思考。通过“未开时”的春色,诗人引导读者去发现和感受那些尚未完全展现的美好与希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期待的生活哲学。
飞湍衮衮飞当户,平地隆隆万鼍鼓。
澎轰乱石震风霆,崩奔千仞无朝莫。
涛神何许驾潮来,馀愤未平方震怒。
又若飞廉声万窍,馀勇尚多无处贾。
年时旱涸尚如此,况当八月九月雨。
渊潜虽伏不能安,林栖欲寐还惊顾。
山翁惯听如不闻,只应自乐山中趣。
对床展转悲游子,咫尺华胥迷去路。
欲随胡蝶翩翩举,空过夜遥忘栩栩。
起来晨炊恶草具,误作迅雷仍失箸。
呼童秣马不少驻,不待黎明出山去。
出山定入红尘去,欲去谓言姑小住。
此声不似郑声淫,聒耳虽喧君勿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