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蹋短篷,没篙春水饱帆风。
两关三寺山无数,尽在濛濛烟雨中。
竹杖芒鞋蹋短篷,没篙春水饱帆风。
两关三寺山无数,尽在濛濛烟雨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穿越山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生动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体验。
“竹杖芒鞋蹋短篷”,开篇即营造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景。"竹杖"指的是用竹子制成的手杖,常见于古代行者之手;"芒鞋"则是编织而成的草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亲近感受;"蹋短篷"则描绘了踏着稻草或野地的小道前行的情景。这些细节不仅描写了诗人的装束和行动,也隐喻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没篙春水饱帆风"一句,通过对比手中的竹杖与自然界的春水和风的力量,传递出一种顺应自然、随波逐流的情怀。"没篙"意味着船只无需划桨,完全依靠水势前行;"饱帆风"则形象地表达了风力满足帆船航行的需要。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
接下来的“两关三寺山无数,尽在濛濛烟雨中”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诗人的视角从近处推向远方。"两关三寺"暗示了一种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累,而"山无数"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片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而这些山川古迹都被笼罩在"濛濛烟雨"之中,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迷离的意境。"濛濛"一词恰到好处地描绘了烟雨朦胧的氛围,让人不禁遐想无限。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它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也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审美情趣。
峨峨淮山上,中有隐者栖。
不知松桧下,但见虎豹蹊。
人群固已远,樵客入犹迷。
且奉采兰养,应无抱玉啼。
麻田异麻源,石路春无泥。
高士不近俗,更在西岭西。
石泉饮自足,深壑无人跻。
不学淮南王,安问犬与鸡。
二人逍遥性,所乐唯杖藜。
复有来慕邻,他年宁答嵇。
愿君且勉职,圣世未易暌。
寒威无远近,素色混高低。
玉路平何广,天形浩莫倪。
压阶宁辨玉,封谷不须泥。
殄厉非乖候,资农必慰黎。
大输中府帛,杂有上公圭。
星弁交光众,珠旒动影迷。
淩波妃度洛,销鼎士烹齐。
工镂樽奇兽,鲜妆印女奚。
帘开白羽扇,桥跨半轮霓。
走吠生氂犬,奸埋缩壳蠵。
力狂墀下马,声噤树头鸡。
团缀花争发,燖庖羜已刲。
猎人初逐迹,饥鸟未辞栖。
冻酒谁能贳,危楼不厌跻。
狐冰疑在耳,狸玉刻成蹄。
可席纤腰舞,盈盘素手携。
休传上林雁,曾系子卿题。
愿逐周王骏,瑶池胜越溪。
公负天下才,用心如用笔。
端劲随意行,曾无一画失。
因看落纸字,大小得疏密。
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
频年值我来,我愧不堪七。
安能事墨研,欲效前人述。
懒性真嵇康,閒坐喜扪虱。
是以持献公,不使物受屈。
果然公爱之,奇踪写名实。
岂惟播今时,当亦传异日。
嗟哉试笔诗,藏不容人乞。
北度龙沙远,南来狗犬无。
玉阶三尺峻,粉壁万重糊。
兽馁行迷穴,禽寒立并枯。
长川平界限,大屋竦棱觚。
稍见蓬莱阙,初张云雾图。
受降鍪甲积,罢猎羽毛铺。
被褐思怀宝,游都学卖珠。
车皆陈鋈辔,人尽得琼腴。
缟已赠吴札,席将开汉酺。
凤池批诏手,特地逞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