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作品,名为《杂曲歌辞·其四·杨柳枝》。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自然景物中寻找灵感和寄托情感的艺术追求。
“县依陶令想嫌迂”,这里的“陶令”指的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曹娥之夫陶渊明,他以其高洁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闻名。诗人将自己比作陶渊明,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县依”则可能暗示着诗人所处之地与心中的理想之间存在差距。"嫌迂"一词用得非常精妙,它既可以解读为诗人自认为自己的追求过于高远、难以企及,也隐含了对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的不满。
“营伴将军即大粗”,这一句则是对比之言。与陶渊明那种文雅、清高的气质相比,将军往往给人一种粗犷、武断的印象。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细腻和深沉,以及对外在环境中粗暴现实的排斥。
“此日与君除万恨”,这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悲凉情怀。在特定的时刻,与某位知己共度时光,可以暂时抛却世间的烦恼。这里所谓的“万恨”可能是指人生种种的不如意和无奈,而“与君除”则透露出一种依靠和寄托的心理。
“数篇风调更应无”,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数篇风调"意味着多篇文雅的作品,"更应无"则是说这种追求本身就是无可非议的,即便是在严苛的审美标准之下,也难以找到瑕疵。这既是对诗人自身文学才华的肯定,也反映了他对于纯粹艺术境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寄托,展现了一位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不仅描绘了诗人个性中柔和与坚韧并存的一面,也展示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高洁境界的执着追求。
曹公文武俱绝伦,传与陈王赋洛神。
高情寓托八荒外,曾是亲逢绝世人。
五官郎将莫轻怒,椒房自是袁家妇。
闻道生时覆玉衣,便是于今腰束素。
惊鸿翻然不重顾,射鹿深冤更凄楚。
不将降虏赐周公,先识祸机杨德祖。
此意明明可自知,岂有神人来洛浦。
空用平生八斗才,七步那能说微步。
楚离日月常争光,湘夫人后誇高唐。
丹青画写鬼神趣,笔端调出返魂香。
妙画高文尽天艺,神理人心两无异。
此情万古恨茫茫,且为陈王说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