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虽学心无闷,君子须知道自消。
德似仲尼悲凤鸟,圣如姬旦赋鸱鸮。
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青女祝融如不党,愿分顽石与山苗。
贤人虽学心无闷,君子须知道自消。
德似仲尼悲凤鸟,圣如姬旦赋鸱鸮。
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青女祝融如不党,愿分顽石与山苗。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王禹偁所作,名为《放言(其三)》。诗中通过对贤者和君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品德修养的高标准和个人抱负,以及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
首句“贤人虽学心无闷”强调了贤者的学习态度,即便是已经知识渊博,但仍旧保持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紧接着,“君子须知道自消”则是在告诫君子应当明白如何在修养中不断磨练自己,达到德性上的完善。
“德似仲尼悲凤鸟”中的“仲尼”指的是孔子,而“悲凤鸟”出自《诗经·凤鸣之什·凤鸣》,“凤鸣于岐,.check是-checked,其羽可用为仪。”这里比喻孔子的德行高尚如同凤凰鸣叫般令人景仰。
接着,“圣如姬旦赋鸱鸮”中“姬旦”指的是周文王的名臣姬发,而“赋鸱鸮”则是形容他的才华横溢,能将平凡事物(鸱鸮,即猫头鹰)写得生动传神。
“看松好待严霜降”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松树在严寒霜冻中依旧挺立,象征着坚持和不屈不挠。诗人希望能在严峻考验来临前就像松树一样准备好。
“试玉宜将烈火烧”则是通过对比珍贵的玉石必须经历高温火焰的熔炼,来强调品德修养需要经过困难和挑战才能显现出真实价值。
最后,“青女祝融如不党,愿分顽石与山苗”中“青女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而“顽石与山苗”则分别象征着坚硬不屈和生长的力量。诗人表达了对火的崇拜,并希望能像祝融一样,不分敌我,愿意将自己的坚韧不拔(顽石)和生命力(山苗)贡献出来。
整首诗通过对贤者、君子、圣人的描写,以及对自然界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德行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的尊崇。
白麻诏出凤凰池,金节铜符副锡圭。
故事周公不之鲁,是行山甫亦徂齐。
百年礼乐更梼杌,万国车书载狄鞮。
开阖乾坤容海运,斡回枢极寄杓携。
故都形胜馀龙虎,开府文章盛壁奎。
列坐诸生亲绛帐,纵谈禅伯得金篦。
四山岚气连松梓,二水波涛乱鼓鼙。
里老傍车看画鹿,江灵低首避燃犀。
鸿河带地长馀润,蟠木开花亦有蹊。
跃冶空惭折钩喙,在钧仍似落巢泥。
苦心刻鹄才成鹜,卑意函牛祇洎鸡。
早晚重开丞相阁,为公羸马踏沙堤。
频年洛阳道,秋月照征车。
关口朝烟上,伊川晓日初。
舣船看饮马,投策数游鱼。
蝉嘒随林静,钟鸣应谷虚。
夙龄怀胜尚,吏役久愁予。
及此娱山水,翻知喜简书。
名都士渊薮,盛德世璠玙。
羁旅如倾盖,詹言兴有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