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
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
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
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
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
这首诗《月夜二首(其二)》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首句“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普遍的麻木与少数人的觉醒之间的矛盾。在“举世困酣睡”中,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沉睡,失去了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而“谁偶独醒”则强调了个体的觉醒,即有人能够洞察到世界的真相,保持警觉。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也暗含了对普遍无知状态的批评。
接着,“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描述了那些觉醒者试图唤醒沉睡者的努力,但往往遭遇的是不解和惊异,甚至被误解为疯狂。这反映了改变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艰难性,以及个体在面对集体无意识时所面临的孤立感。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进一步描绘了社会对于觉醒者的排斥和攻击,他们被视为异类,甚至被围攻。这一部分揭示了社会对于新思想的恐惧和排外心理,以及对变革的抵制。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这里引用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洙泗)和周敦颐(濂洛),象征着传统智慧的传承中断,而新的声音却显得微弱。这反映了在社会变迁中,传统文化与新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指出了一些人通过某种手段(可能指宣传或操纵)使大众陷入更深的无知状态,比喻为“荼毒鼓”,暗示了信息传播中的负面效应。这句话强调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危险性。
最后,“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表达了对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层面的反思。这句问话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应忘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则是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人们能听到觉醒之鼓的声音,开启智慧,摆脱无知与盲从,追求真正的自我觉醒与成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个人觉醒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与现代、知识与无知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它不仅具有哲学深度,也富有时代意义,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张郎肥马衣轻裘,俊气轩轩不解愁。
曾立玉墀联近侍,新持金节领诸侯。
屠龙伎俩终须用,探虎功名未肯休。
去矣范滂聊缓辔,太行云路戒摧舟。
君才潇洒应时流,久滞宁非命压头。
昨见河南推贾谊,行闻天子召吾丘。
已无痛饮观风味,犹有新诗讲报投。
京洛尘沙著人甚,清凉高爽忆宣州。
东林开士解谈禅,共住千岩万壑前。
回首归云不知处,林间相遇是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