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高百尺,只在翠微间。
碧藓遗踪古,青松白日閒。
丹成人已化,云去鹤应还。
时有吹箫客,月明来故山。
天坛高百尺,只在翠微间。
碧藓遗踪古,青松白日閒。
丹成人已化,云去鹤应还。
时有吹箫客,月明来故山。
这首诗描绘了天坛的壮丽景象与历史的深邃感。首句“天坛高百尺,只在翠微间”,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天坛的高度,同时将其置于一片苍翠之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碧藓遗踪古,青松白日閒”两句,通过“碧藓”和“青松”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古老,也暗示了天坛作为历史遗迹的悠久历史。
“丹成人已化,云去鹤应还”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感,丹成象征着修炼成仙的过程,而“云去鹤应还”则预示着仙人可能已经离去,但留下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痕迹。最后,“时有吹箫客,月明来故山”一句,以“吹箫客”这一意象,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仿佛在月光下,那些曾经在此地留下足迹的仙人或隐士,依然能够通过音乐与这片土地产生共鸣,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富有哲思的意象运用,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天坛世界,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之美。
嗟予偃伏淮南村,十年不践公侯门。
谁令金印入魂梦,平章六字承君恩。
左手人头右手印,此理未可轻易论。
丈夫盖棺事始定,擒戎会使来称藩。
争如徐子擅骚雅,笔力豪纵今文园。
杨君收印六十载,细观制作同新翻。
为言常侍故家物,其先得自南昌潘。
珠还合浦有时节,馀庆未艾钟仍昆。
子今得之类摘鹊,此贶重可轻玙璠。
便当准拟佩三印,并与文安遗子孙。
我笑陶彭泽,门栽五株柳。
柳成复自号,清阴亦何有。
岂如两分行,一径入花薮。
白毡春尽时,青障雨晴后。
衰年因羁旅,百念日萦绕。
蓍龟亦何知,忧来又将老。
出处稍不慎,远志成小草。
堂阴有孤芳,纷葩照人好。
谁将忘忧姿,撷芼等蘋藻。
充肠固甚慰,入鼎可堪扰。
糠籺贫者事,甚矣兄逐嫂。
异时餍粱肉,记此一羹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