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休车骑,陶令归田园。
憧憧天壤间,何人无一廛。
惟我若断梗,漂流浙江边。
牵丝始立岁,屏处知命年。
虚恬因势使,憔悴仍化迁。
愧无杨仆功,居不外汉关。
又非稚季侠,徒使墙垣穿。
欲收衰病身,迤逦还故山。
风波渺万里,欲去无由缘。
愿窃刺史符,一临江汉壖。
敢同昼绣归,仅比辽鹤翻。
送老得三径,奉亲归九原。
如斯志愿毕,天恩真满泉。
所祈造物心,俯徇人欲偏。
决策在今岁,无令辜愿言。
本初休车骑,陶令归田园。
憧憧天壤间,何人无一廛。
惟我若断梗,漂流浙江边。
牵丝始立岁,屏处知命年。
虚恬因势使,憔悴仍化迁。
愧无杨仆功,居不外汉关。
又非稚季侠,徒使墙垣穿。
欲收衰病身,迤逦还故山。
风波渺万里,欲去无由缘。
愿窃刺史符,一临江汉壖。
敢同昼绣归,仅比辽鹤翻。
送老得三径,奉亲归九原。
如斯志愿毕,天恩真满泉。
所祈造物心,俯徇人欲偏。
决策在今岁,无令辜愿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不甘于世俗纷争的心情。诗中“本初休车骑,陶令归田园”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弃官归隐的景况产生了共鸣,而自己也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羁绊,回到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去。接着,“憧憧天壤间,何人无一廛”展现了诗人对于广阔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屋和安身立命之所的感慨。
“惟我若断梗,漂流浙江边”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如同断枝一般,在世俗的洪流中飘零,无处容身。随后的“牵丝始立岁,屏处知命年”显示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生命有限的深刻体会。
诗中的“虚恬因势使,憔悴仍化迁”两句传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个人命运多舛的感慨。而“愧无杨仆功,居不外汉关”则表明诗人对于无法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那样建立伟业而感到自惭形秽,同时也对自己长久居住在边塞之地感到无奈。
接着,“又非稚季侠,徒使墙垣穿”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的处境和命运感到不满,同时也不愿意像年轻时那样在战场上厮杀,只是徒劳地在围墙内外徘徊。随后,“欲收衰病身,迤逦还故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重回故土、修养残躯的强烈愿望。
“风波渺万里,欲去无由缘”则是对远离家乡、漂泊他方时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和内心的矛盾做出的抒情。诗人希望能够“愿窃刺史符,一临江汉壖”,即希望能够像古代隐士那样,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想要再次亲近那流淌着历史记忆的大河。
而“敢同昼绣归,仅比辽鹤翻”则是对自己与那些归隐高人相比时所表现出的谦逊态度。随后的“送老得三径,奉亲归九原”表明了诗人对于能够为父母送终并安葬于家乡的愿望。
最后,“如斯志愿毕,天恩真满泉”则是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都已实现时的喜悦之情。而“所祈造物心,俯徇人欲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万物之心和人类贪婪欲望之间的反思。全诗以“决策在今岁,无令辜愿言”结束,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在现世就做出决定,不要辜负自己的愿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流露,是对个人命运、历史记忆和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一次细腻描绘。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
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
朅[1]来真悔何事?
不读十年书。
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
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余。
千古意,君知否?
只斯须。
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
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
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前年五月,南社同人雅集湖上,如识先生)。
社盟称后学(先生长余三十二岁),科第亦同年(岁壬寅,余与先生同应浙江乡试,先生及第)。
抚碣伤禾黍(今岁余侍先生游孤山,先生抚古墓碑,视皇清二字未磨灭,感喟久之),怡情醉管弦(孤山归来,顾曲于湖上歌台)。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近来余视见世为乐土,先生亦赞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