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关河满眼是伤心,何堪问芳菲。
甚霜凋仍绿,风摧竟白,灰尽能遗。
坐叹烟销烬冷,缩手昨人非。
时有笼灯火,光出丛祠。
毕竟熏天何苦,笑几家蔀屋,曾借余辉。
任红心凄黯,今后总休提。
想幽人、蓬蒿深护,剩劫残、三径得因依。
谁怜我、向经行地,望伫青旗。
送关河满眼是伤心,何堪问芳菲。
甚霜凋仍绿,风摧竟白,灰尽能遗。
坐叹烟销烬冷,缩手昨人非。
时有笼灯火,光出丛祠。
毕竟熏天何苦,笑几家蔀屋,曾借余辉。
任红心凄黯,今后总休提。
想幽人、蓬蒿深护,剩劫残、三径得因依。
谁怜我、向经行地,望伫青旗。
这首词以"送关河"开篇,描绘了满目凄凉的景象,诗人的心中充满了离别之伤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何堪问芳菲"一句,进一步表达了对春光不再的无奈与哀愁。接下来,词人细致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即使霜降草木依然保持绿色,但最终还是被风吹白,如同灰烬般只剩下遗迹。
诗人感叹时光易逝,人事如梦,昔日的温暖记忆如今只剩冷寂的烟烬。他看到远处的祠堂偶尔还有灯火,象征着微弱的希望。然而,这些微光对于困于陋室的人来说,又能带来多少慰藉呢?"熏天"一词暗示了世事的繁华与无情,而"蔀屋"则比喻那些身处困境的人。
词人决定不再提及过去的悲伤,转向内心深处的寄托,想象自己如同隐士般在蓬蒿丛中寻求庇护,生活简朴却能坚守自我。最后,他表达了对过往经行之地的怀念,期待着远方青旗的指引,寓意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精神归宿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野烧的景象,寓言人生的无常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词人的独特感悟和人生哲理。
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
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
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
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
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
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
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
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
吁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