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茅栖隐处,恰是辟疆园。
日涉堪成趣,时来可避喧。
西陇情偏剧,东山道自尊。
羲皇高卧稳,何必问桃源。
衡茅栖隐处,恰是辟疆园。
日涉堪成趣,时来可避喧。
西陇情偏剧,东山道自尊。
羲皇高卧稳,何必问桃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衡茅之中的生活场景,以“园”为题,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氛围。首联“衡茅栖隐处,恰是辟疆园”,开篇即点明了隐居之所,既非深山老林,也非荒野之地,而是辟疆园,一个精心设计、充满生机的所在,暗示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颔联“日涉堪成趣,时来可避喧”,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乐趣。日复一日地漫步于园中,自然的乐趣便油然而生;偶尔来访的朋友,也为这宁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热闹与欢愉。这两句通过日常的活动,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颈联“西陇情偏剧,东山道自尊”,则通过地理方位的对比,表达了情感的深沉与人格的高尚。西陇可能象征着情感的激荡,而东山则代表了道德的高地,显示了诗人对情感与道德的双重追求。
尾联“羲皇高卧稳,何必问桃源”,引用了羲皇(伏羲)和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羲皇高卧,意味着在理想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无需担心外界的纷扰。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状态并不需要去寻找遥远的桃花源,因为真正的理想生活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这片被精心呵护的园地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月明如此,问江山今古,几多陈迹。
谁把桂轮今夜里,碾破楚天新碧。
玉臼无声,银河有影,一片清虚国。
醉馀莫笑,旧游吾尚历历。
记得杜牧司勋,江湖落拓,曾作扬州客。
爱杀打头天上月,管甚中秋七夕。
一别凄然,吾生可惜,塌尽鹍鹏翼。
夜云深矣,依稀楼外吹笛。
败屋东头,偶然行散,十分情重。
满地苔钱,雨榭烟廊都空。
蘸水燕雏晴故掠,荫街丝柳风偏弄。
伤情处,是旧家年少,登山一恸。
记当日、孝标姊妹,僧绰儿郎,嬉游曾共。
多少春衫,斜著金鞭閒控。
一自攀髯人去早,江南莺燕成何用。
拚此生,绣户珠帘,付之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