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
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
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
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
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
含情顾广庭,愿勿沈西方。
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
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
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
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
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
含情顾广庭,愿勿沈西方。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明亮的中秋夜晚的景象,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无尽的情感。开篇“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即设定了一个典型的中秋节气氛围,蟾蜍(指月亮)和兔(古人以为月中有兔,即月亮中的阴影像一个捣药的兔子)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月亮相关的神话象征。接着“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则表明这种美好的景致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诗人也希望与古人一同在这个夜晚中享受这一美丽。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中的“素魄”指的是清澈的月光,“皎孤凝”形容月亮的明净而且集中,而“芳辉”则是对月光美好的称呼,"纷四扬"描绘了月光洒落在四处的景象。
“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中,“裴回”形容月亮如同车轮一般悬挂在林木之上,而“泛滟天中央”则让人联想到月亮似乎漂浮在宇宙的中心。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一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清凉,而且通过“皓露”和“轻风”的描述,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
“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月光之美好不仅在视觉上,还渗透到了肌肤之感,让人感到一种彻骨的凉爽和心灵上的清澈。
最后,“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含情顾广庭,愿勿沈西方。”诗人表达了对这美好月光的珍惜,希望能够长久地享受这一刻,但又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不可持久,因此有“愿勿沉西方”之叹,希望美丽的景致不要太快消逝在西边的天际。
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美好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对此情感的抒发,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生活美和瞬间美好的珍视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