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
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
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
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
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
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
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
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
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
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
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
不了五阴如空聚,岂知四大若干城。
这首《觉地颂(其二)》是唐代僧人惟劲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觉悟与解脱的深刻思想。
首先,诗人以“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迷茫与痛苦,如同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无法自拔。接着,“大圣慈悲兴救济,一声用处出三声”则表达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能够以一言之力,引领众生脱离苦海,走向解脱。
“智身由从法身起,行身还约智身生”阐述了智慧与行动的来源与关系,强调了智慧与实践的统一。接下来,“智行二身融无二,还归一体本来平”进一步说明了智慧与行动的合一,最终回归到本源的平静状态。
“万有齐含真海印,一心普现总圆明”揭示了宇宙万物与内心世界的统一,一切现象都是真理的显现,心性的光明普照一切。而“湛光焰焰何依止,空性荡荡无所停”则通过火焰与空性的对比,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宇宙的空寂本质。
“处处示生无生相,处处示灭无灭形”表明了生命的无常与变化,无论生灭,都只是现象的展现,并非真实的存在。接下来,“珠镜顿印无来往,浮云聚散勿常程”以珠镜与浮云的比喻,说明了真相的恒定不变,而现象则是瞬息万变的。
最后,“出没任真同水月,应缘如响化群情”指出,生命的存在与消失如同水中之月,应缘而生,应缘而灭,一切现象皆由因缘所生,无有自性。而“众生性地元无染,只缘浮妄翳真精”则强调了众生本性清净,只是由于妄念遮蔽了真正的智慧。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中关于生命、觉悟与解脱的主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宇宙与人生的本质。
尚书当年,蓬矢桑弧,初度佳期。
是词林老虎,文场威凤,人中祥瑞,天下英奇。
太守买臣五十岁,中书坡老五十一岁,五十二年回首非。
人间事,且开眉一笑,醉倒金卮。
阿婆还忆年时。
也曾趁鸿胪拜玉墀。
念青衬荷叶,嫁衣尚在,青铜菱影,破镜犹遗。
半席寒毡,一官俯首,造物还应戏小儿。
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
孔盖霓旌,月佩云裳,人间女仙。
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明朝最处,好是明年。
戏舞称觞,一堂家庆,眼见儿孙曾又玄。
奇绝处,看菱花白发,不改朱颜。
当年。
手种红莲。
笑几度桑田沧海乾。
想蟾胎炼就,紫皇灵药,龙髯飞坠,玉女云軿。
青鸟重来,红霞俨在,一曲云和犹未闲。
羞尘世,把蛾眉蝉鬓,空为谁妍。
更静钟初定。
卷珠帘、人人独立,怨怀难忍。
欲拨金猊添沈水,病力厌厌不任。
任蝶粉、蜂黄消尽。
亭北海棠还开否,纵金钗、犹在成长恨。
花似我,瘦应甚。
凄凉无寐闲衾枕。
看夜深、紫垣华盖,低摇杠柄。
重拂罗裳蹙金线,尘满双鸳花胜。
孤负我、花期春令。
不怕镜中羞华发,怕镜中、舞断孤鸾影。
天尽处,悠悠兴。
避暑林塘。
数元戎小队,一簇红妆。
旌?
云影动,帘幕水沉香。
金缕彻,玉肌凉。
慢拍舞轻扬。
更一般,轻弦细管,孤竹空桑。
风姨昨夜痴狂。
向华峰吹落,云锦天裳。
波神藏不得,散作满池芳。
移彩鷁,柳阴傍。
拚一醉淋浪。
向晚来、歌阑饮散,月在纱窗。
倚窗闲嗅梅花,霜风入袖寒初透。
吾年如此,年年十月,见梅如旧。
白发青衫,苍头玄鹤,花前尊酒。
问梅花与我,是谁瘦绝,正风雨、年时候。
不怕参横月落,怕人生、芳盟难又。
高楼何处,寒英吹落,玉龙休奏。
前日花魁,后来羹鼎,总归岩岫。
但逋仙流落,诗香留与,孤山同寿。
燕子芹干,龙孙箨老,绿阴深锁林塘。
午风庭院,人试薄罗裳。
数尽落红飞絮,摘青梅、煮酒初尝。
重门静,一帘疏雨,消尽水沈香。
把当年团扇,恩情犹在,未是相忘。
笑衰公鬓发,早已苍苍。
说与乘鸾彩女,看世间、多少炎凉。
都休怨,百年一梦,且共醉霞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