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晴宜雨不轻谈,风气田功未悉谙。
漫道溟濛碍韶景,不因花柳到江南。
宜晴宜雨不轻谈,风气田功未悉谙。
漫道溟濛碍韶景,不因花柳到江南。
这首诗《阴(其三)》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天气变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首句“宜晴宜雨不轻谈”,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审慎态度,认为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不是轻易可以评价或忽视的,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次句“风气田功未悉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自然与农事关系的深入思考。他认为风与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并非易事,流露出对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知识的深刻认识。
接着,“漫道溟濛碍韶景”,诗人以“溟濛”形容细雨蒙蒙的状态,指出这种天气看似阻碍了春日的美好景色,但实际上,正是这些细雨滋润了大地,孕育了生机,为花柳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后,“不因花柳到江南”,诗人以反问的方式强调,如果没有这细雨的滋养,江南的花柳美景又从何而来?这里不仅赞美了江南的自然风光,更蕴含着对自然循环、生命成长过程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哲学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竹性本孤直,磬折良可怜。
由来刚介有摧挫,岁寒然后知真坚。
虚堂无人清气会,日满高林风影碎。
漆园胡堞去茫茫,今落潇湘苍玉佩。
我思美人淇水隈,路永莫致增悲怀。
雪霜纷糅嘉实晚,不知凤凰来不来。
我思美人,乃在洞庭之阳,彭蠡之阴。
冲波亘天三百里,离恨比之应更深。
扬澜咆哮左蠡怒,白日惨惨玄猿吟,欲往从之愤余心。
鼋鼍臲卼,不可以驾风摐摐兮雨淫淫。
望厌原之飞烟,邈匡庐之高岑。
霞标日观矗南斗,石门双阙撑敬嵚。
虹旌兮翠羽,昌容兮凤凰,舞荍衣兮茝襟,玉笙吹兮紫鸾音。
望不见兮悲莫任,江水湛湛愁风林。
西来文鱼曾到海,愿寄笔札逾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