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耻为拙,富荣常好更。
高论古今事,中怀名利情。
堂堂无复见,小小或能成。
浪说神仙在,从来不住瀛。
贫贱耻为拙,富荣常好更。
高论古今事,中怀名利情。
堂堂无复见,小小或能成。
浪说神仙在,从来不住瀛。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陈献章所作,题为《用韵效寒山(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贫贱与富贵、拙朴与追求的态度。首句“贫贱耻为拙”揭示了诗人对贫贱生活的自尊和不愿因贫贱而显得笨拙的心态;“富荣常好更”则暗示了他对财富和地位的向往,认为富贵生活总是更好的选择。
接下来,“高论古今事”表明诗人喜好谈论历史与世事,显示出他的学识渊博和对时局的关心;“中怀名利情”则直接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名利的追求,尽管表面推崇高论,但实际并未完全超脱。
“堂堂无复见,小小或能成”这两句对比强烈,意味着大事业可能难以实现,但平凡的小成就或许能达成,流露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无奈和对平凡生活的接纳。
最后两句“浪说神仙在,从来不住瀛”是对神仙传说的嘲讽,指出那些追求长生不老、仙境生活的说法往往是虚幻的,神仙并不居住在世人幻想的仙境(瀛洲)之中。这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清醒认识和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的境遇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复杂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匆匆春事竟如何,问讯庭前手种花。
又送行人又风雨,半为芳草半泥沙。
橘香通国今无恙,梅实于人晚更佳。
莫放此春齐去盖,夜深愁听一池蛙。
将行客有戒,正热人不禁。
出门一昔雨,解缆十日阴。
湘山益以碧,湘水益以深。
天光接云梦,野暝蒙衡郴。
蝇无盘中迹,蝉有木末音。
顾乃废枕簟,爰方索衣衾。
我起问夹岸,往岁孰与今。
衡茅或数间,丛竹皆十寻。
蒲莲间华实,鸥鹭时浮沉。
老稚各有得,渔樵不相侵。
早插禾欲孕,新炊粟如金。
为之失倦游,于以成孤斟。
永怀泛湘人,屈贾多愁吟。
往者亦此境,今者亦此心。
空名但千载,佳思谁一襟。
时哉不可失,浯溪更骎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