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昔下士,乐毅何贤哉。
云龙歘然合,岂必骏骨媒。
一说连五国,长驱尽东来。
残兵哭济西,青社遂成灰。
战伐天未厌,仁义我所裁。
明王忽不御,贝锦入宁台。
鸱夷待国士,駃騠赐庸才。
再拜黄鹄举,遗书使人哀。
燕昭昔下士,乐毅何贤哉。
云龙歘然合,岂必骏骨媒。
一说连五国,长驱尽东来。
残兵哭济西,青社遂成灰。
战伐天未厌,仁义我所裁。
明王忽不御,贝锦入宁台。
鸱夷待国士,駃騠赐庸才。
再拜黄鹄举,遗书使人哀。
此诗《咏史二十四首(其八)》由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对古代君主与臣子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燕昭昔下士,乐毅何贤哉”,开篇即以燕昭王礼贤下士、任用乐毅之事起笔,赞扬了乐毅的卓越才能和燕昭王的识人之明。接着,“云龙歘然合,岂必骏骨媒”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君臣之间的默契比作云与龙的突然相合,强调了无需借助外力,君主与贤臣之间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
“一说连五国,长驱尽东来”描绘了乐毅在燕昭王的支持下,率领军队连克五国,最终统一东方的辉煌战绩。然而,“残兵哭济西,青社遂成灰”两句转折,指出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士兵们在济西哭泣,曾经的胜利之地如今只剩下废墟,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战伐天未厌,仁义我所裁”则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认为战争并未停止,而仁义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接下来,“明王忽不御,贝锦入宁台”描述了明君突然离世,导致国家陷入混乱,象征着没有明君的治理,国家将面临危机。
最后,“鸱夷待国士,駃騠赐庸才”对比了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一个像鸱夷一样等待真正的国士,另一个却将骏马赐予平庸之人,暗示了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性。而“再拜黄鹄举,遗书使人哀”则以黄鹄高飞、遗书哀伤的场景结束,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离去的惋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君主与贤臣的关系、战争的影响、人才的使用以及明君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当年共醉此桥边,道旧狂歌至暮天。
得句旋题新竹上,移舟还傍乱花前。
君埋尘土骨应化,我逐风波心欲燃。
落日长号感人事,沙头寂寞上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