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
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
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
他时襆被来寻约,长听钟声夜半敲。
路入琅山十里郊,曾闻卓锡盖新茅。
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
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
他时襆被来寻约,长听钟声夜半敲。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陈镒的作品,题为《三用韵呈天石长老(其二)》。诗人以琅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路入琅山十里郊”点出旅程的起点和环境,琅山十里郊外,显得宁静而深远。
“曾闻卓锡盖新茅”一句,暗示了天石长老可能在山中新建的茅屋修行,卓锡象征僧人的锡杖,寓含出尘脱俗之意。接下来,“灵岩中竖擎天石,祗树东回偃月梢”两句,通过描绘灵岩中的奇石和祗树(一种古老的树木)的形态,展现出山中自然景观的奇特与禅意,仿佛天地间的一幅画卷。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天石长老的仰慕和期望能与之交往:“欲比渊明来入社,也应支遁肯联交。”这里借用了陶渊明和支遁两位古代隐士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与长老一同过上简朴而深沉的隐逸生活。
最后,诗人许下约定:“他时襆被来寻约,长听钟声夜半敲”,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以及对山中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那悠扬的钟声,寓意着宁静与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寓禅意于山水之间,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天石长老的敬仰之情。
卧闻万里天声动,赫赫玄威孰操纵。
撼岸潮头涌怒涛,却疑汉楚睢阳閧。
翻盆暴雨夜漫漫,浲水千丈迷桑田。
黑风捲地蛟龙斗,乱云披靡相牵连。
扬沙拔木木欲折,霆击山摧群芳歇。
胡商倚舶揽惊魂,濒危始悔谋生拙。
射潮安得万弩强,力能倒海如鞭羊。
中流安得撑底柱,屹立东障波澜狂。
天地何心民何罪,田园荒落留逋税。
干戈旱潦苦相仍,十室九空叹贫悴。
谁能飞身云汉长,坐扫重阴天帝旁。
挽起扶桑回赤日,深山穷谷歌朝阳。
汝去今何方,千山万山回故乡。
汝来昔何日,西风北风起京邑。
西风北风扫胡尘,千山万山战后人。
人生踪迹讵有定,暮行百越朝三秦。
秦越区区那足齿,羡君意气倾千里。
我家况与君家邻,清梦随君渡潮水。
赠君亦有绿绮琴,听君一曲愁人心。
别来拂拭虚窗下,琤琤犹作龙唇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