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风景小羌村,不欠东屯稻菽园。
阿魏捣香风送响,雕胡擘玉水开痕。
招邀紫翠山当座,摽拨红黄菊上盆。
世上去来俱是客,随风吹送梦归魂。
依稀风景小羌村,不欠东屯稻菽园。
阿魏捣香风送响,雕胡擘玉水开痕。
招邀紫翠山当座,摽拨红黄菊上盆。
世上去来俱是客,随风吹送梦归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田园气息的画面。"依稀风景小羌村",诗人以轻淡的笔触勾勒出小村庄的朦胧轮廓,透露出一种恬静的乡野风光。"不欠东屯稻菽园",进一步点明了村庄周围的农田,展现出丰收在望的景象。
"阿魏捣香风送响,雕胡擘玉水开痕",通过阿魏的香气和雕胡(一种谷物)在水中泛起的痕迹,诗人运用了视觉与嗅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农事活动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招邀紫翠山当座,摽拨红黄菊上盆",则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峦和菊花以生机,展现了山色与秋花的绚丽。
最后两句"世上去来俱是客,随风吹送梦归魂",诗人感慨人生的无常和漂泊,将自己比作过客,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去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寓情于景,富有哲理的田园诗,体现了宋末元初方一夔的诗风。
四日犹新婚,出门何草草。
离别有千名,此别古来少。
萧声绝不欢,麝气偏可恼。
本是吉时辰,翻为恶怀抱。
羞涩红烛枝,仿佛颜色好。
焉能识心性,尚未辨手爪。
墙下花娟娟,篱边竹袅袅。
春光岂别时,况走燕京道。
念子嫁已迟,恐我归复老。
辞家未云迈,愁思如春长。
谁能见明月,而不念故乡?
舟子掩篷卧,露下凝清霜。
出我瓮中酒,斟酌此清光。
忽闻高楼笛,一曲何悠扬!
飞音过水来,缭绕清川旁。
仿佛《折柳曲》,使我中情伤。
明发又移棹,回首天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