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小阁与云平,开阁莹然眼界清。
飞鸟没边孤塔见,乱山缺处夕阳明。
僧投远寺烟中去,筏下空江镜里行。
林外声声啼布谷,青郊应及试春耕。
白云小阁与云平,开阁莹然眼界清。
飞鸟没边孤塔见,乱山缺处夕阳明。
僧投远寺烟中去,筏下空江镜里行。
林外声声啼布谷,青郊应及试春耕。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卷。首句“白云小阁与云平”,以“白云”与“小阁”相映衬,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阁楼与白云齐平,仿佛与天相接,展现出一种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存的美妙景象。
接着,“开阁莹然眼界清”,开窗望出去,视野顿时变得清澈明亮,心灵也随之得到了净化。这种视觉上的清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飞鸟没边孤塔见,乱山缺处夕阳明。”这两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飞鸟在天际消失,孤塔却清晰可见,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而夕阳从乱山之间透出,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景色一种温暖而深沉的色彩。
“僧投远寺烟中去,筏下空江镜里行。”这两句描绘了僧人独自前往远方寺庙的情景,以及江面如镜的平静景象。僧人的身影在烟雾中渐行渐远,与江面的倒影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僧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林外声声啼布谷,青郊应及试春耕。”布谷鸟的啼鸣打破了宁静,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农事的开始。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也蕴含了对生命循环和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自得逍遥趣,从来乐静居。
水边红杏小,烟外翠篁疏。
有物真常应,忘形内本虚。
人间役尘虑,到此尽消除。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官召集役灵鹊,直渡银河云作桥。
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纤成云雾紫星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
自从嫁得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理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见,七月七日桥边渡。
别长会少知奈何,却悔从来欢爱多。
匆匆万事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催晓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我言织女君莫叹,天地无穷会相见。
犹胜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