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蛾眉山僧》
《送蛾眉山僧》全文
明 / 李之世   形式: 古风

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一抹入云霄。

紫雾濛濛暮复朝。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

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

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

锡底飞空常不住,盂里藏龙蜿蜿舒。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

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

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行走于尘世的峨眉山僧人形象,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意境。首句“君不见蛾眉山高高”,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峨眉山的雄伟壮观,仿佛直插云霄,引人遐想。接着,“紫雾濛濛暮复朝”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下视尘界千万里,宛如沧海一萍飘”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峨眉山僧人所处的广阔世界与渺小的个人形象相结合,突显了僧人的超然物外之感。接下来,“上有玉芙蓉,瓣瓣插太清”一句,以玉芙蓉比喻僧人的高尚品格,将其置于天清地宁的境界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问师何赤脚,曾踏莲花顶上行。问师何所有,一锡并一盂”两句,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修行的执着追求。赤脚象征着僧人不为物质所累,一锡一盂则代表了其修行所需的简单工具,体现了佛教徒的朴素生活哲学。

“朅来行脚遍尘寰,恍如身坐蛾眉山”一句,表达了僧人虽行走在世间,但内心却如同始终坐在峨眉山上,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最后,“火里青莲长不灭,风中幡影任飞翻”两句,以青莲和幡影为喻,象征着僧人内心的纯净与坚定,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自我,不受干扰。

“瞿塘滟滪何壮哉,不用折芦与渡杯”一句,通过对比瞿塘滟滪的壮丽景色,强调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无需借助外在的工具就能达到心灵的彼岸。“一盂?尽锦江水,卓锡横空是归来”结尾两句,以僧人的一盂水饮尽锦江水,象征着其修行的圆满与归宿,卓锡横空则是其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整首诗通过对峨眉山僧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作者介绍

李之世
朝代:明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以麟子。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举人。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罢归。著作极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归》、《雪航》、《家园》、《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诸集。
猜你喜欢

马祖麟

麟眠法苑分千叶,马踏曹溪迸万泉。

古佛传中亲授记,月转碾破海中天。

(0)

塔山二首·其二

迭迭山形似塔形,崔峨耸翠几棱层。

乘驺玩罢归禅院,佳境原来尽属僧。

(0)

山花头上插,浊酒口中斟。

醉眼看醒汉,忙忙尽丧真。

(0)

辞雪峰和尚

暂辞雪岭伴云行,谷口无关路坦平。

禅师莫愁怀别恨,犹如秋月月常明。

(0)

王子颂五首·其四化生

傍分帝化为传持,万里山河布政威。

红影日轮凝下界,碧袖风冷暑炎时。

高低岂废尊卑奉,五裤苏途远近知。

妙印手持烟塞静,当阳那肯露纤机。

(0)

回波乐·其四十二

天下大痴人,皆悉争名利。

闻好耳卓竖,道□□□□。

□□□□□,各自称贤智。

一朝粪袋冷,合本总失智。

(0)
诗词分类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诗人
区大相 王恭 张弼 郑孝胥 辛弃疾 欧阳修 刘攽 陈毅 郭祥正 边贡 韩维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楼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