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
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
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开篇“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两句,直接抒发了战乱连年的哀痛情怀,"齐宋"指的是古代的两个地方,此处可能象征着广泛的战争区域。"伤心地"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接下来的“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战争对民生造成的影响。"女停襄邑杼"可能指的是女性因为战争无法正常工作,而"农废汶阳耕"则明示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
中间的“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两句,展现了官方对战争的态度,国使和诸侯之间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官员与民众生活的不同。
然而,在“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这两句中,却流露出了一种希望或理想中的统治者形象。"深仁"和"薄赋"表达了对理想君主宽厚仁慈、减轻税负的期待。
紧接着,“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两句,再次将景象拉回战乱带来的动荡不已。"火燎原犹热"可能比喻战争的残酷和持续,而"波摇海未平"则形容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
最后,“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两句,似乎是在询问对于这种局势是否有所作为,以及对未来是否持乐观态度。这里的“一问鲁诸生”可能指的是向儒家学者或知识分子寻求答案。
整首诗通过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希望之间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忧虑,以及对于理想统治者的渴望。
薰风长日庭院深,有人危坐弦鸣琴。
悽其始作履霜操,划然忽造崩山音。
大弦春温小廉折,大小廉温无间歇。
月斜窗户鸿飞高,秋入园林蝉语咽。
抚弦按指忽变之,袅袅馀音如欲绝。
欲绝不绝还丁丁,幽谷幽禽饥啄雪。
黄昏风雨势振天,天青雨歇山娟娟。
衣冠相对坐终日,日与文王孔子相周旋。
烦君试作南薰调,去和虞韶向廊庙。
愁卧夕阳尽,长风吹四野。
嗟予抱沉疴,迟此岁方夏。
杖策来东林,钟远识兰若。
石壁生夜凉,目极自潇洒。
采芝寻仙人,把酒慕隐者。
开襟屡回顾,长啸松林下。
纷吾意念多,淡尔悟虚假。
遥望白云中,日暮空潭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