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牧奏麦谷,大都以十计。
五六为中年,逊此则歉岁。
七八称半丰,九十恒艰致。
齐鲁春雨佳,其后过晴霁。
因之芒种候,未得饱结穗。
兹云赢七分,疑信吾参置。
中州春及夏,屡得沾甘惠。
麦收报及九,额手钦天赐。
不以近独厚,宁因远弗逮。
为远庆恐浮,睹近愁难慰。
仰首瞻晴昊,恩膏难久滞。
九牧奏麦谷,大都以十计。
五六为中年,逊此则歉岁。
七八称半丰,九十恒艰致。
齐鲁春雨佳,其后过晴霁。
因之芒种候,未得饱结穗。
兹云赢七分,疑信吾参置。
中州春及夏,屡得沾甘惠。
麦收报及九,额手钦天赐。
不以近独厚,宁因远弗逮。
为远庆恐浮,睹近愁难慰。
仰首瞻晴昊,恩膏难久滞。
这首诗描绘了对河南和山东地区小麦丰收情况的关注与期待,以及对不同地区收获情况的比较与思考。诗人通过“九牧奏麦谷”开篇,引出对小麦产量的分级标准,从“五六为中年”到“九十恒艰致”,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年份的收成情况。接着,诗人描述了春季雨水与晴天交替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特别是芒种时节的重要性。
在“兹云赢七分”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当前收成的评估,既有怀疑也有肯定的态度。“中州春及夏,屡得沾甘惠”则赞美了中原地区在春夏季多次得到甘霖的恩赐。而“麦收报及九,额手钦天赐”则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与感激之情,认为无论近处还是远处,都能享受到上天的恩赐,没有偏颇。
最后,“为远庆恐浮,睹近愁难慰”体现了诗人对远方丰收的乐观态度与对眼前困难的忧虑,以及对上天恩泽的期盼与担忧。全诗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渴望。
屋漏床床,是杜老、当年诗句。
却今日、任生屋内,也无乾处。
四壁篱颓浑不葺,三重茅去凭谁补。
恼天公、昨夜又飘摇,桃花雨。或栖止,山中树。
或岸上,牵船住。算古来如此,君无太苦。
海现晴虹当户挂,瓮馀浊酒呼儿取。
试寻他、王谢旧时门,馀荒土。
和愁带恨,凭得阑干破。
消息问梅魂,料伤春、未应偏我。
寒灰心死,犹自拨阴何,堪绝倒,子桑琴,裹饭知谁过。
催年腊鼓,不听情犹可。
吟袖贮寒多,共西山、冻眉深锁。
微茫斗外,愁认帝王州,自酹酒,问东皇,真个春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