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荒城野日阴,弦歌千载忆遗音。
黄堂皂盖成尘土,何处春风绿绮琴。
独上荒城野日阴,弦歌千载忆遗音。
黄堂皂盖成尘土,何处春风绿绮琴。
这首诗《武城》由明代诗人孙蕡所作,通过描绘荒城之景与历史人物的弦歌,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怀旧情绪。
首句“独上荒城野日阴”,开篇即以“独”字点明诗人独自登临荒废之城,而“野日阴”则渲染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不禁引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次句“弦歌千载忆遗音”,承上启下,将思绪从眼前的荒城引向了千年前的历史。这里的“弦歌”不仅指音乐,更象征着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诗人通过回忆古代的音乐,表达了对那些逝去时代中美好事物的追思,以及对文化精神的敬仰。
后两句“黄堂皂盖成尘土,何处春风绿绮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怀旧之情。黄堂皂盖,本是古代官吏出行时的仪仗,此处用来象征曾经辉煌一时的政治权力与文化繁荣。然而,“成尘土”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归于消逝的景象。诗人在此处设问,“何处春风绿绮琴”,意在追问,在这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激荡人心的文化与艺术是否还能找到其生存的空间,是否还有人能够继续传唱那些遗失的旋律。
整首诗通过对荒城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诗中蕴含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洞察。
昨夜龙宫留恶客,使者借车收二麦。
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
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汇作鱼龙宅。
新陈接食已觖望,夏不早耕后何获。
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馘。
携孥扶老避人祸,漂麦涨田遭鬼责。
不知造化谁主张,罪欲谁归问河伯。
生平舌耕真左计,迩来砚破笔毛磔。
中宵耿耿坐长叹,满眼兵荒遭此厄。
先生少抱调燮才,苍生不忍饥寒迫。
潜深请磨楯鼻墨,试草千言救荒策。
掬泉陟云亭,撼桐款石室。
桐以药清羸,泉以洗怆恻。
惟昔有二君,靳与世纷出。
我来泛沧溟,幽岩傍攲侧。
不如岘山去,行尽风沙碛。
交君父子间,风仪宛如昔。
引坐读书巢,呼酒软我膝。
吟髭怒气张,笑眼寒光溢。
莱编如正色,澹然离芗泽。
别去不空手,怀袖粲金碧。
笑我顽鲁胸,孔窍暗如漆。
顺涂咏其事,搔痒发故疾。
闭门课学子,风雨隔十日。
苍苍乔木春,杳杳碧云夕。
相思托空言,各倚天一壁。
终携赤藤杖,相期访仙释。
文章不用世,毫端弄春妍。
满听疑可采,蹑空若浮烟。
君尹西都日,琅琅贾董篇。
如种田得谷,如凿井得泉。
子虚与大人,缥缈淩云仙。
簜节病桑梓,不置巢边鸢。
问君取士意,取士当谁先。
勿取春华艳,祇取秋柏坚。
青山围四旁,南断如金玦。
残霞映寒碧,杳杳鸟孤没。
我本忘机人,忽忽老岁月。
身系三家村,心到极穷发。
萧然病脚僧,丈室坐说法。
事业谁做尽,尧舜行不彻。
义理谁说尽,孔孟引不发。
有心阻世用,自来同一辙。
人生直如寄,世路会有役。
何时拂衣去,结筏造溟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