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龙宫留恶客,使者借车收二麦。
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
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汇作鱼龙宅。
新陈接食已觖望,夏不早耕后何获。
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馘。
携孥扶老避人祸,漂麦涨田遭鬼责。
不知造化谁主张,罪欲谁归问河伯。
生平舌耕真左计,迩来砚破笔毛磔。
中宵耿耿坐长叹,满眼兵荒遭此厄。
先生少抱调燮才,苍生不忍饥寒迫。
潜深请磨楯鼻墨,试草千言救荒策。
昨夜龙宫留恶客,使者借车收二麦。
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
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汇作鱼龙宅。
新陈接食已觖望,夏不早耕后何获。
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馘。
携孥扶老避人祸,漂麦涨田遭鬼责。
不知造化谁主张,罪欲谁归问河伯。
生平舌耕真左计,迩来砚破笔毛磔。
中宵耿耿坐长叹,满眼兵荒遭此厄。
先生少抱调燮才,苍生不忍饥寒迫。
潜深请磨楯鼻墨,试草千言救荒策。
这首诗描绘了宋末元初时期因洪水灾害导致的民生疾苦。诗人方一夔以“大水寄洪复翁”为题,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无助与痛苦。
首句“昨夜龙宫留恶客”,以神话般的语言开篇,暗示了洪水的突然降临如同恶客般突如其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接着,“使者借车收二麦”一句,反映了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将仅有的粮食交出,生活陷入极度困境。
“溪涧洪流十丈高,不辨东阡与西陌”描绘了洪水泛滥的壮观景象,水流之高,淹没了道路,使得人们无法分辨方向,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随后,“高田忽变黄鹄陂,下者汇作鱼龙宅”进一步展示了洪水对土地的破坏,高处的土地变成了湖泊,低洼之处则成了鱼龙的栖息地,形象地表现了洪水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
“新陈接食已觖望,夏不早耕后何获”表达了灾民对于粮食短缺的绝望,同时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接下来,“似闻山县未休戍,旁郡豪酋遗俘馘”提到了战争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加剧了灾民的苦难。
“携孥扶老避人祸,漂麦涨田遭鬼责”描述了灾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洪水,被迫离开家园,生活条件更加恶劣。最后,“不知造化谁主张,罪欲谁归问河伯”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生平舌耕真左计,迩来砚破笔毛磔”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过去从事文字工作的反思,认为这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当前社会动荡,文字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而“中宵耿耿坐长叹,满眼兵荒遭此厄”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灾民遭遇的同情。
“先生少抱调燮才,苍生不忍饥寒迫”表达了诗人对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人的期待,希望他们能站出来帮助饱受苦难的民众。“潜深请磨楯鼻墨,试草千言救荒策”则是诗人自我的呼吁,表示愿意深入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缓解灾情。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灾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词林根柢须人品,四海声名谁藉甚。
金华真是第一流,好泛扁舟著宫锦。
向来奋舌动天意,不怕惠文霜凛凛。
忽然飘落九疑山,坐对秋风行两稔。
手栽岩桂友群石,收拾清香供燕寝。
笑随蛮俗且南冠,忍说乡关犹左衽。
人间何事非戏剧,鹤有乘轩蛙给廪。
功名入手谈笑间,谁谓收之如拾沈。
况君风骨未渠艾,意气文章天所禀。
我今头白奚所为,柏树谁知问从谂。
虽云百里间何阔,同在邯郸一羁枕。
遥知袖手正书空,读罢离骚还痛饮。
我居在城府,再至俄二年。
岂无山水心,可奈簿领缠。
今晨偶乘兴,适此宾从贤。
零雨洗骄阳,谷中听流泉。
凭高快远览,正见江浮天。
至人本无心,与我常周旋。
谁云唤不应,汝意自不虔。
麦陇稍已滋,横水涨微涟。
佳城倚华表,拱木埋貂蝉。
暮过草堂寺,借榻聊暂眠。
不复闻怨鹤,茅檐但连延。
归路践落日,群峰郁相先。
回风送远响,墟里生晚烟。
吾庐怅何许,东望良慨然。
华屋非所安,忆我三间茅。
闭关傲初寒,坐听风雨交。
灯火微黯淡,松篁杂萧梢。
一枝寄宿鸟,自许无倾巢。
我非乘桴翁,讵敢辞系匏。
朅来亦何事,大似从僧包。
忽闻报严更,鼓钟乱钲铙。
慨然念故栖,此地宁久抛。
君知芥舟微,但可浮杯坳。
去矣无更疑,作诗聊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