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树多来巢,确土无报耕。
不问彼如何,但责己所营。
闻昔荆有鸮,荆人恶其声。
自荆将迁吴,鸤鸠止其行。
尔欲人不恶,无若革尔鸣。
鸣声尚犹尔,荆吴无异情。
晋子父母邦,乡闾皆弟兄。
踽踽异嗜好,遽云居齐城。
齐虽山川殊,是非如晋明。
己私不自胜,齐人安肯平。
子行求吾诗,吾诗岂妄成。
赠子当发药,期子沉疴轻。
美树多来巢,确土无报耕。
不问彼如何,但责己所营。
闻昔荆有鸮,荆人恶其声。
自荆将迁吴,鸤鸠止其行。
尔欲人不恶,无若革尔鸣。
鸣声尚犹尔,荆吴无异情。
晋子父母邦,乡闾皆弟兄。
踽踽异嗜好,遽云居齐城。
齐虽山川殊,是非如晋明。
己私不自胜,齐人安肯平。
子行求吾诗,吾诗岂妄成。
赠子当发药,期子沉疴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名为《答严隐之》。诗中通过对比荆树与鸮鸟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评价的思考。
“美树多来巢,确土无报耕。”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美丽的树木吸引了许多鸟类来此筑巢,而勤劳耕作的农田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两句既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也隐含着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人努力与回报之间关系的感慨。
“不问彼如何,但责己所营。”这是诗人的自我反省,他选择不去评价他人,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上,强调了内省和自律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句:“闻昔荆有鸮,荆人恶其声。自荆将迁吴,鸤鸠止其行。”借用古代故事,讲述了荆树上的鸮鸟因其叫声不悦人耳而被迁往他地的传说,寓意着社会对个体行为和特质的评判与排斥。
“尔欲人不恶,无若革尔鸣。”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想要避免他人的嫌恶,就应该改变自己令人不快的一面。这既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鸣声尚犹尔,荆吴无异情。”这两句诗强调了即便是迁徙至新的居所,但其本性仍旧,人们的情感倾向也不会轻易改变。这不仅是对故事的点评,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晋子父母邦,乡闾皆弟兄。”诗人将视角转向晋地,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社会关系,在这里,每个居民都如同父母兄弟般团结和睦。
“踽踽异嗜好,遽云居齐城。”然而现实中,人们的喜好与追求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活选择,诗人自己则选择在齐城定居。
“齐虽山川殊,是非如晋明。”尽管齐地与晋地在地理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是非曲直的判断,并不像晋地那样清晰明了。这两句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感慨,以及个人在其中寻找立足之地的困难。
“己私不自胜,齐人安肯平。”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个人的私念,而这些私念往往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同时,他也质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最后两句:“子行求吾诗,吾诗岂妄成。赠子当发药,期子沉疴轻。”诗人在这里向友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认真态度,并非随意堆砌,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如同良药一般,对朋友的心灵有所慰藉和帮助。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与社会、行为与评价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理解。
坡翁春秋六十六,脚债一生偿不足。
黄州去后惠州来,无何又向儋州宿。
瘴雨蛮风经几时,放归旋就昆陵木。
熙宁以下至元符,中间老稚围船哭。
妇女仓皇吏卒欺,坡翁已就台官狱。
平生几册箧中书,一一旁搜付回禄。
西望眉山不知处,俯仰乾坤何局促。
假令坡翁活百年,长领词官称玉局。
气节文章古所难,先知孰与愚公谷。
丈夫当自慎出处,何尔呶呶蒙毁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