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侧江翻地不毛,崖危石断日吞潮。
时闻西北犹巡狩,不见东南亲射蛟。
海侧江翻地不毛,崖危石断日吞潮。
时闻西北犹巡狩,不见东南亲射蛟。
这首明代诗人孙一元的《江南大水歌六首(其五)》描绘了一幅壮阔而略带苍凉的江南水灾景象。首句“海侧江翻地不毛”,形象地展现了洪水泛滥,原本肥沃的土地被淹没,一片荒芜的场景。次句“崖危石断日吞潮”进一步强化了水势之猛,连高峻的崖岸和坚固的岩石都仿佛被浪潮侵蚀,日光也被遮蔽,暗示着灾难的严重。
诗中通过“时闻西北犹巡狩”一句,暗指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统治者还在关注北方(西北)的局势,可能象征着朝廷对灾情的疏忽或无力应对。然而,“不见东南亲射蛟”则表达了诗人对东南地区百姓的同情,他们身处水患之中,而统治者并未亲自前来救援,如同古代传说中的君主射蛟为民除害一样,这里寓含了对统治者责任缺失的不满。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象征手法,揭示了江南大水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统治者期待的微妙表达。
春昼淹淹,春愁脉脉,娇黄媚紫都非。
韶华几许,九十半成违。
风暖水纹如皱,凭栏处、漫浸芳菲。
残梦醒,云迷雾锁,何处见馀晖。
追思,曾玩赏,旧时情事,珠泪频挥。
渐看看成病,减却香围。
又是清明过也,空赢得、绿惨红稀。
如萍燕,东西漂泊,不解认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