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许国当由道,执政如何事佛淫。
身附奸邪不知祸,却谈报应感君心。
大臣许国当由道,执政如何事佛淫。
身附奸邪不知祸,却谈报应感君心。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崔荛的描述,表达了对忠诚与背叛、信仰与欲望、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的深刻思考。诗中“大臣许国当由道”,赞扬了崔荛作为大臣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遵循正道行事。然而,“执政如何事佛淫”一句则揭示了崔荛在实际行为上可能背离了道德准则,既涉及政治上的失职,也暗示其个人生活中的不端行为。接着,“身附奸邪不知祸”强调了崔荛未能识破身边奸佞小人的真面目,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不幸结局。最后,“却谈报应感君心”则以一种宿命论的视角,指出崔荛虽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其命运的悲惨结局已是对他的最好报应,同时也触动了后世读者的心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崔荛的故事,警示世人要坚守正道,警惕身边的奸邪,同时对道德与因果报应进行了哲学性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碧油幢下曹司兵,见义有勇身为轻。
平生每得贵人喜,有似花卿知姓名。
一朝共听将军令,镇市临平虎尤甚。
汝司其兵往捕之,食肉寝皮须要尽。
司兵受令即出城,怒气填膺风火生。
扬言大明圣人既御世,尔虎何物犹纵横?
大刀长戟屯村堡,前期钉牌后断道。
村堡喜得司兵来,万夫鼓勇千夫噪。
半月捕获十三枚,大槛小车推载回。
自言此乃将军令,岂是小人之力哉?
将军索酒指其虎,此虎不死司兵死。
在官食禄忘其躯,亦是人间好男子。
种竹不在多,竹多翻自俗。
周生达此意,窗户惟数竹。
凉飙集雅吹,炎景消烦燠。
精神穆如咏,兴寄淇园绿。
谁云翡翠枝,不有凤凰宿?
苔阶近相对,色净尊中醁。
虽非沈湎事,庶以忘宠辱。
何可一日无,此君美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