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枳哦松不自聊,壮年投笔慕班超。
曾因转饷参戎幕,再为勾稽入郡僚。
两地羽书轮日接,七旬坚壁付烟销。
空留马革尸谁裹,一缕忠魂何处招。
栖枳哦松不自聊,壮年投笔慕班超。
曾因转饷参戎幕,再为勾稽入郡僚。
两地羽书轮日接,七旬坚壁付烟销。
空留马革尸谁裹,一缕忠魂何处招。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的《哀四忠(其二)》。诗中以沉痛的笔触,悼念了四位忠臣的牺牲,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哀思与敬仰之情。
首联“栖枳哦松不自聊,壮年投笔慕班超”,诗人以“栖枳”和“哦松”自比,暗示自己如同被囚禁的鸟儿,无法自由飞翔,内心充满愁苦。同时,借“慕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壮年时渴望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追求功名的雄心壮志。
颔联“曾因转饷参戎幕,再为勾稽入郡僚”,描述了诗人曾经参与军务,负责物资转运,以及后来担任地方官吏,处理政务的经历。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工作经历,展现了诗人从军到从政的职业生涯。
颈联“两地羽书轮日接,七旬坚壁付烟销”,描绘了战事频繁、烽火连天的场景。诗人用“两地羽书”形容战报不断传来,而“七旬坚壁”则指长时间坚守阵地,最终敌军攻破,坚壁化为灰烬。这一联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尾联“空留马革尸谁裹,一缕忠魂何处招”,表达了对忠臣牺牲的深切哀悼。诗人感叹,忠臣的遗体只能以马革包裹,无人能为其收殓;忠魂飘渺,不知何处可寻。这不仅是对四位忠臣的哀悼,也是对所有为国捐躯者的崇高敬意。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忠诚、牺牲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