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全文
唐 / 王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

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馀。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

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ǐnjiànshǐguǎnshānchí
táng / wángwéi

yúnguǎnjiētiānshangshìchú
chūnchíbǎiwàifāngshùwànnián

dòngyǒuxiānrénshāncángtàishǐshū
jūnēnshēnhànqiěshàngkōng

注释
云馆:指高大的宫殿。
接天居:形容宫殿高耸仿佛与天相接。
霓裳:古代神仙或宫廷女子的华美服装。
玉除:宫殿的台阶,此处代指皇帝。
春池:春天的池塘。
芳树:芳香的树木。
万年馀:形容树木茂盛,生命力旺盛。
洞有仙人箓:箓,道教的符咒,这里指仙人的居所。
山藏太史书:太史,古代掌管史书的官员,此处指山中藏有珍贵的史书。
君恩:指皇帝的恩宠。
深汉帝:汉帝,借指唐朝皇帝,表达对皇帝深厚恩情的赞美。
且莫上空虚:劝诫不要沉迷于虚无缥缈的仙境,应尽忠职守。
翻译
高耸入云的宫殿直抵天际,仙女们身着霓裳羽衣侍奉在陛下。
春日的池塘百子之外,繁花似锦的树林绵延万里。
山洞中有仙人的符箓,山中还藏着太史的典籍。
皇上的恩情深厚如汉帝,暂且不要登上那空虚的仙境。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名为《和尹谏议史馆山池》。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淡远幽深之美。

“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开篇两句描绘出一个仙境般的地方,云雾缭绕的建筑似乎与天相连,而“霓裳”则给人以轻盈、洁净的感觉,这里的人物活动也都是清雅脱俗的。

“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馀。”诗人笔触一转,从室内到户外,再从建筑到自然景观。这里的“春池”充满生机,而“芳树万年馀”则展示了一种长存不衰的美丽。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仙境的意象,“洞有仙人箓”令人想象到隐逸的仙人在此处修炼,而“山藏太史书”则暗示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最后,“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敬仰之情,或许是在劝诫君主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恩泽,不要让它们付诸东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仙境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展现了王维特有的意境和艺术风格。

作者介绍
王维

王维
朝代:唐   字:摩诘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生辰:721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猜你喜欢

三月三日率尔成诗

芳年多美色,丽景复妍遥。

握兰唯是旦,采艾亦今朝。

回沙溜碧水,曲岫散桃天。

绮花非一种,风丝乱百条。

云起相思观,日照飞虹桥。

繁华炫姝色,燕赵艳妍妖。

金鞍汗血马,宝髻珊瑚翘。

兰馨起縠袖,莲锦束琼腰。

相看隐绿树,见人还自娇。

玉柱鸣罗荐,磲碗泛回潮。

洛滨非拾羽,满握讵贻椒。

(0)

采莲曲二首·其二

常闻蕖可爱,采撷欲为裙。

叶滑不留綖,心忙无假薰。

千春谁与乐,唯有妾随君。

(0)

晓思诗

晨禽争学啭,朝花乱欲开。

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

红妆随泪尽,荡子何时回。

(0)

春闺怨

玉关信使断,借问不相谙。

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分与光音绝,忽值日东南。

柳枝皆嬲燕,桑叶复催蚕。

物色顿如此,孀居自不堪。

(0)

太子洑

川平落日迥,落照满川涨。

复此沦波地,派别引沮漳。

耿耿流长脉,熠熠动微光。

寒乌逐查漾,饥鹈拂浪翔。

临泛自多美,况乃还故乡。

榜人夜理楫,棹女暗成妆。

欲侍春江曙,争涂向洛阳。

(0)

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

御鹤翔伊水,策马出王田。

我后游祗鹫,比事实光前。

翠盖承朝景,朱旗曳晓烟。

楼帐萦岩谷,缇组曜林阡。

况在登临地,复及秋风年。

乔柯变夏叶,幽涧洁凉泉。

停銮对宝座,辩论悦人天。

淹尘资海滴,昭暗仰灯然。

法朋一已散,笳剑俨将旋。

邂逅逢优渥,托乘侣才贤。

擒辞虽并命,遗恨独终篇。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罗万杰 吴则礼 陈舜俞 徐溥 岳正 卢宁 史承谦 葛绍体 许棐 马臻 常纪 储巏 梁宪 朱浙 袁绶 贡师泰 郭辅畿 王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