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渭之阳,理冥嘉应。非龙非彪,聿求元圣。
平易近民,五月报政。祀典之崇,于斯为盛。
猎渭之阳,理冥嘉应。非龙非彪,聿求元圣。
平易近民,五月报政。祀典之崇,于斯为盛。
这是一首充满了古典气息的诗歌,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猎渭之阳,理冥嘉应" 这两句诗开篇便显露出一种庄重与神圣的氛围。"猎渭之阳" 指的是祭祀时所选定的良辰吉日,而"理冥嘉应" 则是指祭祀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活动,充满了对上天或祖先的敬畏与期待。
接着的"非龙非彪,聿求元圣" 显示出诗人对于祭祀对象——也就是那位被尊崇为神圣的君王的敬仰之情。这里所谓的"元圣",很可能是指被祭祀者的高贵品德和深远影响,而"非龙非彪" 则是在强调这位君主不仅仅是一国之主,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英明与神圣。
"平易近民,五月报政" 这两句诗则转向了人间的景象。"平易近民" 描述了一种和谐而平等的社会状态,而"五月报政" 则是指古代农历五月时节官员会向君王汇报一年的政绩,这里也暗示着一种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顺应。
最后的"祀典之崇,于斯为盛" 强调了这次祭祀活动的隆重与盛大。"祀典" 指的是祭祀的礼仪,而"于斯为盛" 则是在表达这一切在此刻达到了一种高潮和顶峰。
整首诗通过对祭祀场面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社会与神圣的敬畏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君主以及传统礼仪的重视。
衮冕有人妖,钟鼓成国蠹。
可怜淩霜干,不作济川具。
三易朝吾车,六诗暮吾辅。
岂亦不自娱,菊径而兰亩。
寒暑平分,东南之徼,何多暍哉。
远望炎洲,近观火井,相与朝烬而夕灰。
名曰冰纨霜练,服之一缕如十袭,而信衣冠之不能。
敢疑夏祖之居会稽,短发文身自蔽以草莱。
浪婆儿,身世世,共道常年不如是。
谁复怜北客,此日真憔悴。
深山乳虎想腾倚,清风不来空啸死。
安得人如葛稚川,脱身直下坐井底。
奈何沧海浊沸,日不敢浴,金波自烂玉兔熟。
四方上下浊氛满,何许层冰映雕玉。
苦熟何不可,浊氛端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