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可砺齿,白水可鉴心。
顾我尘箧中,惜无绿绮琴。
纵有绿绮琴,谁解琴中音?
抱石在寸心,与水同浮沈。
抱石谁知坚,量水谁知深?
子期不复樵,山木空阴阴。
白石可砺齿,白水可鉴心。
顾我尘箧中,惜无绿绮琴。
纵有绿绮琴,谁解琴中音?
抱石在寸心,与水同浮沈。
抱石谁知坚,量水谁知深?
子期不复樵,山木空阴阴。
这首诗《杂诗三章(其三)》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对比白石、白水与绿绮琴,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首句“白石可砺齿,白水可鉴心”以自然界的白石和白水为喻,暗示人应如白石般坚韧,如白水般清澈,以纯净之心面对世界。接着,“顾我尘箧中,惜无绿绮琴”则转而感叹自己虽有纯净之心,却遗憾没有一把能弹奏出真正情感的绿绮琴,暗含对自己才华或境遇的不满。
“纵有绿绮琴,谁解琴中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遗憾,即使拥有一把名贵的乐器,也担心无人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流露出对知音的渴望。接下来,“抱石在寸心,与水同浮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持与随波逐流的矛盾,既有对理想坚守的决心,也有对现实无奈的妥协。
“抱石谁知坚,量水谁知深?”这两句继续探讨知音难寻的主题,无论是抱石的坚定还是水的深度,都难以被他人真正理解。最后,“子期不复樵,山木空阴阴”以伯牙子期的典故收尾,表达了对失去知音的哀伤,山林虽依旧静谧,但失去了知音的共鸣,显得更加寂寥。
整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实现、知音难遇以及内心情感无人理解的深切感慨。
立马柳花里,别君当酒酣。
春风渐向北,云雁不飞南。
明晓日初一,今年月又三。
鞭羸去暮色,远岳起烟岚。
副相威名重,春卿礼乐崇。
锡圭仍拜下,分命遂居东。
高旆翻秋日,清铙引细风。
蝉稀金谷树,草遍德阳宫。
教用儒门俭,兵依武库雄。
谁云千载后,周召独为公。
落日过重霞,轻烟上远沙。
移舟冲荇蔓,转浦入芦花。
断岸迂来客,连波漾去槎。
故乡何处在,更道向天涯。
高情度日非无事,自是高情不觉喧。
海气暗蒸莲叶沼,山光晴逗苇花村。
吟时胜概题诗板,静处繁华付酒尊。
闲伴白云收桂子,每寻流水斸桐孙。
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
多少清风归此地,十年虚打五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