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三冬雪,潇湘五月波。
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
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
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
滟滪三冬雪,潇湘五月波。
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
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
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
这首《江涨》是明代诗人袁宏道的作品,通过对江水涨潮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江面壮阔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首句“滟滪三冬雪”,以“滟滪”指代长江中的滟滪堆,用“三冬雪”来形容其积雪之厚,暗示了江水在冬季的寒冷与凝重。接下来“潇湘五月波”,将视线转向南方的潇湘流域,五月正是雨水丰沛之时,江面波涛汹涌,展现出夏季江水的澎湃与活力。
“疾流翻地转,远势触云过”,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的动态美。湍急的水流仿佛在地面上旋转,而远处的水流则冲破云层,展现出江水力量的强大和气势的恢弘。这种动态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江水的壮观,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县尉临江祭,巴人下水歌”,这两句描绘了人们在江边的生活场景。县尉可能是在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江水平安;而巴人则在江中捕鱼或行船时,唱着歌谣,表达了他们与江水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这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增添了诗歌的人文色彩。
最后,“世平无孟珙,父老恨如何”,这里的“孟珙”是南宋抗金名将,暗含了对和平年代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英雄人物的敬仰。父老们或许在想,如果在和平时期没有像孟珙这样的英雄,那么他们的生活又会是如何呢?这句诗既是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当下和平生活的珍惜。
整体而言,《江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水的壮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历史英雄的追忆,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