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鬓萧萧,皇恩重、赐归田里。
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绿水。
好鸟好花春似昔,同时同辈人无几。
一布袍、棕帽任消摇,东风里。芳草岸,平如砥。
垂杨径,清如洗。散牧处、冉冉晴霞飞绮。
江色比于怀抱净,都无一点閒尘滓。
更小儿、牛背有书声,清人耳。
霜鬓萧萧,皇恩重、赐归田里。
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绿水。
好鸟好花春似昔,同时同辈人无几。
一布袍、棕帽任消摇,东风里。芳草岸,平如砥。
垂杨径,清如洗。散牧处、冉冉晴霞飞绮。
江色比于怀抱净,都无一点閒尘滓。
更小儿、牛背有书声,清人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闲生活。首句“霜鬓萧萧”点明诗人年岁已高,但“皇恩重、赐归田里”则透露出朝廷对他的尊重与恩宠,使他得以享受晚年宁静的生活。
“郊郭外、草亭四面,青山绿水”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色,草亭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环境幽静宜人。接着“好鸟好花春似昔,同时同辈人无几”两句,既赞美了春天的美好,也感叹时光流逝,昔日一同成长的伙伴已寥寥无几,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一布袍、棕帽任消摇,东风里”写出了诗人穿着朴素,悠然自得地漫步在春风之中,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接下来的“芳草岸,平如砥。垂杨径,清如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与宁静,芳草覆盖的河岸平整如砥,垂柳下的小径被清洗得一尘不染。
“散牧处、冉冉晴霞飞绮”则展现了牧童在夕阳下放牧的场景,晴空中的晚霞如同绮丽的织锦,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色彩。最后,“江色比于怀抱净,都无一点闲尘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仿佛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
“更小儿、牛背有书声,清人耳”以牧童在牛背上读书的声音结束全诗,不仅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后代教育的重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自在与满足,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凡经百余战,战必先众军。
不谓世胄家,而有如此人。
读书知大义,挽劲鲜与伦。
短身既精悍,谋略兼出群。
功难偻指数,嘉赍匪因亲。
征缅次孟腊,独入克捷频。
恨遇忌功者,逍遥河上陈。
力战绝后继,终焉捐其身。
于尔无悔怨,于我增悲辛。
不须读杜牧,谓过赵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