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摸鱼儿·其三用实之韵》
《摸鱼儿·其三用实之韵》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词  词牌: 摸鱼儿

便披蓑、荷锄归去,何须身著宫锦。

与谁共话桑麻事,朱老阮生尤稔。筛样饼。

瓮样茧,长须赤脚供樵饪。清流浊品。

尽扫去胸中,置诸膜外,对酒莫辞饮。

华胥梦,怕杀人惊晓枕。疏窗惟月来闯。

一生常被弓旌误,且告朝家追寝。愁个甚。

君管取,有薇堪采松堪荫。茅山再任。

幸不是谋臣,又非世将,免犯道家禁。

(0)
注释
蓑:蓑衣。
宫锦:华丽的官服。
桑麻事:农事。
稔:熟悉。
筛样饼:形状像筛子的饼。
瓮样茧:形状像瓦罐的茧。
清流浊品:清白与污浊的事物。
膜外:心外。
华胥梦:美梦。
晓枕:清晨的枕头。
弓旌:功名。
追寝:停止追责。
薇堪采:有薇草可采。
松堪荫:松树可作为遮荫。
茅山再任:再次任职茅山。
谋臣:阴谋家。
世将:将领。
道家禁:道家戒律。
翻译
穿上蓑衣、扛着锄头回家去,何必身穿华丽官服。
与谁一起谈论农事,朱老和阮生最为熟悉。
像筛子般的饼,像瓦罐般的茧,赤脚劳作供应柴火烹饪。
清流与浊物,全部清除心中,置之度外,面对美酒不要推辞。
怕的是美梦惊醒清晨的枕头,只有月光透过稀疏的窗户照进来。
一生常因功名所误,暂且向朝廷请求停止追责。
何必忧虑,有薇草可采,松树可荫蔽,生活自足。
再次担任茅山的职务,庆幸我不是阴谋家或将领,不会触犯道家戒律。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摸鱼儿·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超脱与淡泊,表达了他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漠视,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便披蓑、荷锄归去,何须身著宫锦。"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诗人宁愿选择简单的农夫生活,不愿意穿着华丽的宫廷服饰,这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的淡漠。

"与谁共话桑麻事,朱老阮生尤稔。筛样饼。瓮样茧,长须赤脚供樵饪。" 这几句通过描写农村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如用筛做成的饼和瓮做成的茧,以及长须老人赤脚为诗人提供柴火,传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满足。

"清流浊品。尽扫去胸中,置诸膜外,对酒莫辞饮。华胥梦,怕杀人惊晓枕。疏窗惟月来闯。" 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的净化和超然物外的追求。他希望将一切烦恼抛在脑后,就像清澈的溪流与浊流相区别一样,将内心的污秽扫除,置于身外。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酒的享受,但又害怕梦中杀人惊醒,因此只好让月光透过窗棂来陪伴。

"一生常被弓旌误,且告朝家追寝。愁个甚。君管取,有薇堪采松堪荫。茅山再任。幸不是谋臣,又非世将,免犯道家禁。"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一生中被误解和束缚的感慨。他告诫自己回到朝廷家庭追寻安宁之所,不必过于忧愁,因为他有机会在薇堪(一种植物)丛中采集松茸,在茅山再次隐居。诗人庆幸自己不是谋士或将领,因此不违反道家教导的禁忌。

总体来看,这首词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理想。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此庵真赞

此据胡床捉尘拂老和尚,恶手段不可近傍。

曾将千五百斤铁枷,顿在山僧项上。

而今笔下见之,亦自心惊胆丧。

得人一尺,还人一丈。

愿以此百亿佛刹微尘数不可说劫,为之寿量。

于其中间荷负杨歧重担,倒跨三脚驴儿。

奔走四海之龙象。

(0)

题石室并和澹庵·其四

百里寻山但宿春,欲留未得去还慵。

东风莫使归帆饱,放我中流认九峰。

(0)

题石室并和澹庵·其三

山日辉辉云细细,石渠浅浅竹疏疏。

珍禽引客飞还住,灵草忽香寻却无。

(0)

跋白鹿寄庵续寒山诗卷后

寒山忍寒哦五字,不为世间瓜与瓠。

寄庵续之则有馀,法灯拟之不相似。

拾得日暮趁牛归,丰干天明骑虎去。

可怜辛苦油浇神,年年打供国清寺。

(0)

送化主·其二

吉山真心成抑逼,僧至参禅令乞食。

误他多少禅家流,入不得处争著力。

(0)

送永兄游浙·其一

峨嵋山脚蓬蒿箭,射中虚空成两片。

惊起当年陈老师,通身是眼何曾见。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罗万杰 吴则礼 陈舜俞 徐溥 岳正 卢宁 史承谦 葛绍体 许棐 马臻 常纪 储巏 梁宪 朱浙 袁绶 贡师泰 郭辅畿 王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