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列桑麻,槎枒老树斜。
居人原土著,游子自天涯。
石屋山神庙,花墙戍卒家。
驱车看落日,林杪散烟霞。
古道列桑麻,槎枒老树斜。
居人原土著,游子自天涯。
石屋山神庙,花墙戍卒家。
驱车看落日,林杪散烟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道边的乡村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和历史沧桑感。
首句“古道列桑麻”,开篇即点明地点,古道旁种植着一片片的桑树与麻田,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接着,“槎枒老树斜”一句,通过描绘几株枝干错综的老树斜倚在路旁,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野趣。
“居人原土著,游子自天涯。”这两句对比鲜明,前一句描述了当地居民世代居住于此,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后一句则描绘了远方的游子,他们远离家乡,漂泊不定。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地域的广阔与人的渺小,也蕴含了对离乡背井之人的深切同情。
“石屋山神庙,花墙戍卒家。”这两句进一步丰富了场景,石屋与山神庙、花墙与戍卒之家,既体现了乡村的宗教信仰与军事防御,又展示了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生动。
最后,“驱车看落日,林杪散烟霞。”诗人驾车行于古道之上,夕阳西下时分,远处的树林顶端弥漫着一层层烟霞,美不胜收。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道边乡村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蕴含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冀北登车日,淮阳卧阁年。
襜帷非不撤,舞袖竟难旋。
一顾堪千里,群疑托二天。
门生高自出,属吏拙相怜。
紫气临关动,文星傍斗悬。
樵渔归计稳,犬马受知偏。
物色中原起,封章上国传。
江湖馀壮观,风俗美多贤。
下榻时名尽,分庭客礼全。
隋珠如片月,长在报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