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吴侬事水耕,朝朝占雨愁云轻。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
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
岁岁吴侬事水耕,朝朝占雨愁云轻。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
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农民因旱灾而面临的困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干旱季节的辛劳与忧虑。
首句“岁岁吴侬事水耕”,开篇即点出江南水乡的农耕生活,每年都在进行着与水相关的耕作,暗示了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接着,“朝朝占雨愁云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每日期盼雨水的心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轻云飘过,无法带来所需的滋润。
“泽中不闻鸠语合,田际但见龟文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旱情的严重。泽中没有鸠鸟的鸣叫,田边只见到龟纹般的裂痕,生动地表现了土地干涸的景象。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野老舐糠犹自得,书生炊桂亦何情”两句,对比了不同阶层的人在旱灾面前的不同境遇。老农虽然只能舔食糠粒,但也算有所得;而读书人即使能烧贵重的香料(桂)做饭,也难以掩饰内心的忧愁。这种对比,突出了旱灾对社会各阶层普遍的影响。
最后,“东南生计已如此,闻道山西又点兵”两句,将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指出旱灾不仅影响了江南地区,北方的山西也传来征兵的消息。这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旱灾给农民带来的苦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照我藤床凉似水,飞入瑶台琼阙。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闲云收尽,海光天影相接。
谁信有药长生,素娥新链就、飞霜凝雪。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