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非槁木,焉得常无为。
下士蔑轨则,德人慎容仪。
屈伸一时间,良复关安危。
举手一不当,尚难令童儿。
横目愚而神,岂可易指撝。
造次肆亵慢,合沓来轻欺。
臂且有所使,衔袖未出时。
恂恂君子心,于此先有思。
脱若役吾仆,未容盛气施。
刚桀世讵乏,受侮宁无辞。
画一发狗纵,厥规曹也随。
年老益畏谨,请苑犹召疑。
捉麈授生徒,秉钺行军师。
一如执玉恭,庶几无悔追。
四体非槁木,焉得常无为。
下士蔑轨则,德人慎容仪。
屈伸一时间,良复关安危。
举手一不当,尚难令童儿。
横目愚而神,岂可易指撝。
造次肆亵慢,合沓来轻欺。
臂且有所使,衔袖未出时。
恂恂君子心,于此先有思。
脱若役吾仆,未容盛气施。
刚桀世讵乏,受侮宁无辞。
画一发狗纵,厥规曹也随。
年老益畏谨,请苑犹召疑。
捉麈授生徒,秉钺行军师。
一如执玉恭,庶几无悔追。
此诗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严于律己、警策自我之态。开篇即提出“四体非槁木”、“焉得常无为”的问题,表达对完美品德的追求与困惑。接着,“下士蔑轨则”至“举手一不当”,则是对个人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礼仪的强调。诗人认为,对于德行的人来说,即便是微小的失误也不容忽视。
中间部分“横目愚而神”至“衔袖未出时”,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恭谨自持的情态,表明了对内心修养和外在行为之和谐统一的追求。末尾,“恂恂君子心”至“庶几无悔追”,则是诗人对于个人品德修炼的坚定信念,以及希望能够做到无悔于世。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个人品行和社会行为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敛深厚、严肃认真的个性,同时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入道蹊径无蹊径,日用现行何不省。
和南问讯已乖张,应对宾朋曾不隐。
同盂共饭况三年,话破那知万万千。
今日炷香重觅语,许时聚首成徒然。
老僧更不能忉怛,痛掌宁辞当面搭。
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