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冷官爱冷花,秋近城西常驻车。
住僧养菊待客选,载归重九犹含葩。
菜畦豆架纷无数,老我重来选花处。
禅房客断僧亦稀,塔上数铃自相语。
送行旧是长短亭,今歌骊驹不出城。
买花况贵日本种,三贝子园最有名。
光林宏业迭生灭,隋唐金元去如瞥。
于花何有寺一尘,佛告塔铃不可说。
向日冷官爱冷花,秋近城西常驻车。
住僧养菊待客选,载归重九犹含葩。
菜畦豆架纷无数,老我重来选花处。
禅房客断僧亦稀,塔上数铃自相语。
送行旧是长短亭,今歌骊驹不出城。
买花况贵日本种,三贝子园最有名。
光林宏业迭生灭,隋唐金元去如瞥。
于花何有寺一尘,佛告塔铃不可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天宁寺时,对寺中菊花的喜爱与感慨。诗中以“向日冷官爱冷花”开篇,点明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并且将这种情感与自己的身份联系起来,暗示了诗人可能在官场中的孤寂与冷清。接着,“秋近城西常驻车”一句,通过季节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住僧养菊待客选,载归重九犹含葩”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寺中僧人精心培育菊花的情景,以及菊花在重阳节前后依然含苞待放的状态,体现了菊花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高洁的品质。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菜畦豆架纷无数,老我重来选花处”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寺院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当前生活的感慨。禅房的空寂、僧人的稀少,以及塔上数铃的自语,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禅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
最后,“送行旧是长短亭,今歌骊驹不出城”两句,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即使是在送别之时,昔日的长亭短亭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城内的骊驹之歌,但诗人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留在城内,或许是为了守护心中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买花况贵日本种,三贝子园最有名”一句,提到了日本菊花的珍贵与三贝子园的盛名,进一步强调了菊花在诗人眼中的独特价值。而“光林宏业迭生灭,隋唐金元去如瞥”则通过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过去辉煌与现在变化的思考。
“于花何有寺一尘,佛告塔铃不可说”作为结尾,以花为媒介,探讨了生命与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感悟。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蕴含了对人生、历史、宗教等多层面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九河巨流冻长山,山高微黯石色顽。
沙笼如烟吐朱湾,中天挝鼓云垂关。
壶炙不温乳乌死,城上琴声愁九子。
罗暮翻风花满波,玉麈洒窗湿明绮。
兽角消红犀凤乾,缕生篆字香盘盘。
坐聆翰音拂南极,驰念疆场中已酸。
欲决沈云叫阴帝,虏灭不使天下寒。
览君古风之章句,两谢不足以下顾。
长江走澜天外来,共鹄轩风日边去。
上有致君却敌之良策,下有逍遥傲世之真趣。
惜乎志大名位卑,明珠投闇人疑之。
昔时名价满天下,此日塞默趋尘泥。
古人但以才术喻富贵,自馀之外胡足思。
公初之道既如此,宜乎穷约而不悲。
愧无玉案报神藻,聊此感激成荒辞。
季子揣摩佩六印,主父宦游食五鼎。
奈何君抱纵横才,四方漂泊无人省。
我客在陈君逆旅,秋霖淫滞宵灯永。
解裘命酒邀与谈,萧萧衢路骅骝骋。
是时泣血略相吊,我走汝南君入郢。
今者索然来上都,阴怀一刺谋谒请。
深闳高盖竞豪权,大浪长风独萍梗。
龙待云雷无一勺,虎思林麓困穷阱。
壮心日觉春冰消,素发年来晓霜冷。
季子主父昔亦尔,子参今胡怀怲怲。
一为齐国无立锥,一为洛阳无二顷。
我有弊庐濉之阳,子参良田枕清颍。
况是伊人高枕时,明朝归鞅同君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