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无用身,观他有用体。
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呆。
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
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
自有无用身,观他有用体。
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呆。
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
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十八)》。诗中以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探讨了“有用”与“无用”的概念,以及对佛性理解的不同态度。
首先,“自有无用身,观他有用体。”这两句诗提出了一种对比,即存在一个看似无用的存在,却能观察到周围事物的有用之处。这里“无用”并非真正无用,而是指从表面或传统意义上无法直接看到其价值或功能。通过观察他人的“有用”,反衬出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接着,“子细好推寻,论时几许呆。”这两句鼓励读者深入思考,仔细探究,指出在讨论或判断事物时,可能会陷入某种“呆板”的思维模式。这里的“呆”可能指的是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的思考方式,强调了灵活思考的重要性。
随后,“佛性五荫中,眼看心不解。”这两句将话题转向对佛性的理解。在佛教中,佛性通常被理解为所有生命内在的觉悟或智慧。然而,即使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人们的眼睛看到了现象,但内心却难以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性的真谛。这反映了对深刻真理追求的复杂性和难度。
最后,“终日求有为,屈屈向他礼。”这两句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外在成就和形式化的行为,却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和内在的平静。这种“屈屈”可能指的是对外在形式的过分依赖和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忽视。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过度追求外在成功和形式化礼仪的反思,呼吁人们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和内在的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和反思,探讨了关于存在、价值、理解与追求的深刻哲学问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