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刘子骥,慨然思问津。
太守胡为者,澄渊欲淆尘。
俗远莸作兰,心营桂是榛。
退之乃达士,亦谓神仙人。
不独桃源然,东坡慧眼真。
实有钞锣溪,孰不撰良辰。
昔有刘子骥,慨然思问津。
太守胡为者,澄渊欲淆尘。
俗远莸作兰,心营桂是榛。
退之乃达士,亦谓神仙人。
不独桃源然,东坡慧眼真。
实有钞锣溪,孰不撰良辰。
这首诗《问津》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刘子骥与现实中的太守,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诗中以“昔有刘子骥,慨然思问津”开篇,借刘子骥向往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接着,“太守胡为者,澄渊欲淆尘”一句,将目光转向现实,批评太守未能保持内心的清明,使得原本纯净的事物变得混浊。随后,“俗远莸作兰,心营桂是榛”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的价值观扭曲,将恶行视为美德,将正直视为障碍。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退之乃达士,亦谓神仙人”则赞美了韩愈的超脱与智慧,认为他能洞察世事,如同神仙一般。最后,“不独桃源然,东坡慧眼真”将话题引向苏轼,肯定其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诗的结尾“实有钞锣溪,孰不撰良辰”,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美好事物存在的坚信,以及希望人们都能珍惜良辰美景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反思社会道德风尚的变迁,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波凉荐,晓杼声停,正鹊軿催驾。
经年相见,料此时、一刻千金无价。
明朝何处,向云雨、峰头销假。
怕有人天上含愁,碧海青霄今夜。
西风又报新秋,见珠露低垂,红兰初谢。
旧欢如梦,多少事、记取金钗罗帕。
离情别思,任填满、银河难泻。
倘佳期果似灵辰,拚受星孤月寡。
柳稍雪尽,正东风淡迤沱,金芽初绽。
望得春来人又去,空镇翠苔深院。
镜匣微开,帘钩反挂,尽日销香篆。
早梅开了,隔窗鹦鹉惊唤。
教我换取春衣,小衿秃袖,端的谁裁剪。
原是沈腰,今更瘦、宝玦频移带眼。
暗想佳人,罗衾昼拥,也自看春懒。
待将书寄,问他眉黛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