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蚕麦二首·其二》
《蚕麦二首·其二》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古风

三界人家多鲜福,一时蚕麦得难兼。

锄耰已愧非吾力,汤火尤惊取不廉。

贵客争誇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

薄衫冷面消长夏,扪腹当知百不堪。

(0)
注释
三界:指世俗社会的三个层次:天、地、人。
鲜福:富贵。
一时:丰收季节。
蚕麦:蚕丝和麦子,代表丰收。
兼:同时拥有。
锄耰:农具,锄头和耰(平整土地的工具)。
愧:惭愧。
吾力:自己的力量。
汤火:煮食的热气和火焰,比喻生活的艰难。
不廉:贪婪。
贵客:有钱有势的人。
火浣布:古代一种耐火的布料,象征奢华。
贫家:贫穷家庭。
水精盐:像水晶一样透明的盐,形容贫穷生活的简陋。
薄衫:单薄的衣服。
冷面:形容生活清苦。
消长夏:度过漫长的夏天。
百不堪:形容各种困苦不堪。
翻译
人间世间多富贵,丰收时节却难以两全。
农具在手心感惭愧,生活艰辛更让我惊惧贪婪。
富人夸耀自家的火浣布,贫穷之家仅有的是粗盐。
穿着单衣度过炎炎夏日,摸着肚子就能体会百般辛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蚕麦二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社会景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感慨。首句“三界人家多鲜福”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暗示底层人民生活不易;“一时蚕麦得难兼”进一步强调了农事丰收的不易,丰收的蚕丝和麦子也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接下来,“锄耰已愧非吾力”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力改变农民艰辛生活的自责;“汤火尤惊取不廉”则批评了社会上权贵阶层的贪婪,他们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丰收成果,令人震惊。

“贵客争誇火浣布,贫家粗有水精盐”对比了贫富之间的物质差距,贵人炫耀华丽的生活,而贫苦之家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薄衫冷面消长夏”形象地描绘了贫者在炎炎夏日中的困苦,衣衫单薄,面容憔悴。

最后,“扪腹当知百不堪”以直接的内心感受作结,表达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认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实在难以承受诸多困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的人文情怀。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过张子

愁思何自遣,寂寞访张平。

雪后持经坐,花间抱瓮行。

感时聊复隐,玩世已能轻。

终日蓬门掩,那知春草生。

(0)

宿玄真观

暂谢直城中,因栖羽士宫。

秋声上苑别,芳树小山同。

玄览何能遣,幽思或未通。

祗馀悬解意,可以息微躬。

(0)

四美亭诗为大司成程舜敷作四首·其一

傍舍通幽径,为园惬近寻。

花间馀讲席,墙际蔼儒林。

后乘参多士,前贤契夙心。

无言恋芳树,桃李自成阴。

(0)

初入京

子牟怀魏阙,张敞恋都门。

窜逐一何久,交游半不存。

云山到如梦,桃李对无言。

谁识伤弓者,明珠欲报恩。

(0)

德胜门外即景·其三

林风徐飏蓟门烟,底事云愁愁转牵。

朅忆前年奠观德,便途经此每鸣鞭。

(0)

耕耤日拟禾词·其三

观耕台上日华明,次第三王及九卿。

自是劭农无贵贱,得教田父笑相迎。

(0)
诗词分类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诗人
王季烈 何如璋 朱兴悌 杨昭俭 张民表 赵善庆 刘安 蒋溥 顾宪成 蔡惠如 魏元忠 温庭皓 毛纪 卢多逊 朱穆 黎庶昌 陈宜中 石安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